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5月24日之前,佘家必须从居住近400年的袁祠搬走。老人终于还是站立不住,退回沙发坐下,哭声越来越大,老伴焦立江在一边急急地说:“你看你看,我们原先不是说好了吗?你怎么又这样了?”

本文刊载于2002年5月23日的《南方周末》第1版

如果没有老伴焦立江的提醒,在每一个来访者面前,佘幼芝都会在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开始流泪,并且很难再平静地说下去。所以,对佘家这位第17代守墓人的采访最后往往都变成由老伴焦立江代述。

63岁的佘幼芝是住在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的一位普通老太太。372年前秋天的那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她的先祖佘义士(名字无从考证)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将冤死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首级从朝廷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埋在自家院内,日夜守护。此举被后人称为“冒死葬忠魂”。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原来在袁崇焕帐下做过多年谋士的佘义士隐姓埋名,带领佘家的老小开始了守墓义举。

300多年雨打风吹去,多少人世沧桑、世事更迭无从历数,而为冤屈忠魂守墓的义举未从间断,直至现在落在了这位左腿微跛、脚步踉跄,甚至有点弱不禁风的老太太身上。

但是今年5月,佘家的守墓出现了变数。按照区政府的规划,袁崇焕祠、墓所在的广渠门一带要进行危房改造,文物部门将重修袁祠和袁墓,而佘幼芝一家要搬出居住多年的祖宅——袁祠。这意味着,佘家特别看重的维持了372年的与袁墓比邻而居、形影不离的守墓方式,将无法继续。

在零散的讲述中,佘幼芝和焦立江反复说,重修袁祠袁墓,是佘家的夙愿,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跑了24年,等了24年。但是,当这一天真正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