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忠 | 三聚氰胺与学术考核:为什么我们难以摆脱以刊物级别定学术高下的“怪圈”?

这20年来,人们念叨最多的便是刊物级别与论文数量,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指标。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心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学术是否也会滑落到与十几年前“三鹿牌”奶粉等国产乳制品业相同的境地?

责任编辑:刘小磊

黄仕忠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书的诱惑》。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学制品,主要用于塑料及涂料业,它的暴得大名,缘于乳制品业的检测方式。

人们很早就发现,食品的营养主要在于蛋白质,但蛋白质的含量很难检测,1883年,丹麦化学家约翰·基耶达(Johan Kjeldahl,1849-1900,一译凯道尔)发明了通过检测氮含量来换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成为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经典方法,也被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采纳,例如奶粉外包装标注的蛋白质含量,就是根据这种“凯氏定氮法”换算得来的。

后来,有人发现,只要加入一种名为“三聚氰胺”的化合物,就可以让氮含量得到大幅提升。因为通常情况下,牛乳的氮含量是15.7%,大豆则为 16%,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这“N”即氮,含"6"个氮原子,故三聚氰胺中的氮含量高达66.7%。由于它呈白色晶体,几乎无味,添加后不易被发现,而“氮含量”增幅显著,所以被称作“蛋白精”,又称为“蛋白粉”,被广泛添加在饲料、奶粉、液态奶中,用来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值”。

不幸的是,2008年9月,媒体曝光了“三鹿牌”奶粉导致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3)


东方
回复

东方

2020-07-20

老百姓都懂的道理,而某些学者,教授即不知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东方
回复

东方

2020-07-20

中国很多事情都自打脸的,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自挖坟墓,断自己后路。

138****2638
回复

138****2638

2020-07-05

奶粉是职业道德的缺失,评级是学术道德的缺失,因为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也就缺乏了足够的信任,没有足够的信任就没有足够的公信力,也就只能看着公正的评估体系变成皇帝的新装。

豫
回复

2020-07-02

我倒觉得无可厚非,毕竟需要一个尺度来衡量一个人带来的成果,公平并不意味着公正,老师如果失去了学校对其发论文的鞭策,那会不会完全就不发论文了?

岸芷汀兰
回复

岸芷汀兰

2020-07-02

观点正确,但如何改变这类看法呢?本人在某985上课时,老师直言一流学科的评定源于论文在核心期刊的发表数目,而非对学术的贡献。既然学科专业不分高低,又为何要设立所谓的王牌专业?对功利的无尽需求,令人痛心

137****9537
回复

137****9537

2020-07-02

批评的同时要有改革的建议

迈达斯之手
回复

迈达斯之手

2020-07-01

注意校对啊兄弟

Xinxin:)
回复

Xinxin:)

2020-07-01

文章写的太好了

180****4593
回复

180****4593

2020-07-01

N是氮原子,有6个记得改一下

136****8872
回复

136****8872

2020-07-01

必然!

131****9255
回复

131****9255

2020-07-01

c 6 n 7 h 1 总 66 42/66=63.63 差不多

自爆绵羊

2020-07-01

原文:“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这“C”即氮,含三个氮原子,故三聚氰胺中的氮含量高达66.7%。”我咋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自爆绵羊
回复

自爆绵羊

2020-07-01

原文:“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这“C”即氮,含三个氮原子,故三聚氰胺中的氮含量高达66.7%。”我咋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186****1704
回复

186****1704

2020-07-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戒尺就有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