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 教育改革最大的短板还是在农村
义务教育现在更注重讲巩固率,有些人虽然上学,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现在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小学和初中都有学可上,但巩固率在97%以上就很不容易。
义务教育现在更注重讲巩固率,有些人虽然上学,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现在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小学和初中都有学可上,但巩固率在97%以上就很不容易。
责任编辑: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国史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现在更注重讲巩固率,有些人虽然上学,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现在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小学和初中都有学可上,但巩固率在97%以上就很不容易。
1977年10月,在湖北荆门山区下放的青年周洪宇,听到广播里播送“恢复高考制度”的新闻。和那一代人一样,这条广播改变了他的人生,日后成为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周洪宇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教育70年来的第一件大事。
后来的周洪宇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致力中国教育史研究长达三十余年。
2019年10月21日,他担任总主编的《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出版。“这套书准备时间长达数年。”周洪宇说,“中国教育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70年后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梳理。特别是教育学科的建设,它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有哪些重要的成果。”
另一方面,周洪宇也坦承,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往前推进还面临诸多难题。如何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间的差异,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等,都是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完全普及了,但还要讲究巩固率
南方周末:你主编这样一套书的逻辑是怎样的?
周洪宇:这套丛书共3册,分别从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人物、70篇教育文章和70部教育著作等三个方面,对新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文章和著作进行梳理。
整体的逻辑思路就是以7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回望历史的同时,启迪后学。看一看我们教育这70年里的人物,他们是怎么与时代同行,寻教育真知,建强国之基的。
南方周末:书里这么多教育人物,有没有哪位你觉得虽然平凡,但对中国教育的进程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周洪宇:这样的人物有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明。
他新中国成立前就是陶行知的学生,陶行知当时称他为“小先生”,因为他师从陶行知时,年龄很小。而且能做到既知己既传人,教他人识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在全国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