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二】芝加哥:“中国的奋斗是整个世界的奋斗”

中国的成功并非传统的经济理论所能解释,于是科斯决定举办一次论坛,邀请研究中国经济变革的学者共同参与。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二

2008年7月14至18日,98岁高龄的罗纳德·科斯教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主持了以“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主题的论坛。

科斯是我们这个时代卓越的经济学家之一。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论文为基础的《公司的性质》一文中,27岁的科斯开创性地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创立了产权理论。人们至今仍为他当时的洞察力深感惊奇,但直到四十余年后,198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西方高涨,科斯的理论才受到广泛关注,科斯也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产权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影响深远,30年来,科斯定理是被谈论最多的经济学理论,许多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就是“一部未完成的产权改革史”。科斯也一直关注着这个东方大国发生的一切,这次论坛的创意正源于他——如他所言,他对中国最近这些年的经济奇迹深表惊讶,并希冀探究出其中的确切原因。中国的成功并非传统的经济理论所能解释,于是科斯决定举办一次论坛,邀请研究中国经济变革的学者共同参与。

当科斯基金会发出邀请后,一些世界上最出色的经济学家应邀出席,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思。在中国方面,有诸如周其仁、茅于轼和张维迎等知名学者。参与的人员如此众多,以至于原计划要为与会者支付费用的科斯基金会将面临破产,不得不呼吁大家自付费用。

这次论坛的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获邀的不仅有学者,还包括像前温州市长、万科公司王石这样的改革亲历者。如此一来,这次论坛成为了一场以宏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学者和中国经济变迁的直接参与者之间的热烈的交流会。与会者得以在一个活跃的氛围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中复杂且日益重要的各项议题。

这次会议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国改革最为认真的一次讨论。

● 7月14日

张五常教授为本次论坛作了开场白(他未能与会,演讲以视频的形式播出)。他以科斯教授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经济变化进行了解释。他还特别强调中国改革试验的重要性,在中国政府结构中,具体表现在以“县的竞争”理念中,即地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09-07-31

事实是,只要中国政府同意在繁华城市出现贫民窟之类的城市底层人民的居住场所,一切就都顺理成章的变为现实。允许出现贫民窟是一切政策和专家看法成为现实的基石。 中国的领导层应当直面这层皇帝的新装了。我们已经和社会主义渐行渐远,改革开放之后自上而下已经逐渐向转变成为封建社会的家族传承制和资本主义的利润分配制度的结合体。应当承认,“城管”和“贫民窟”等现象的政策其实就是社会制度的一层遮羞布而已。

回复

2008-08-03

首先,我十分喜欢南方周末,赞赏南周的一此敢为人先的思想.是国内少有的有自我思想的媒体.其次,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政治改革已不可再拖了.中国的经济体制已走上正轨.但政治体制跟朝鲜无异,僵硬腐化,贪官越来越多,底层人民的诉求无法表达,就连最基本的信访制度也名在实氓.如果说中国在以后的道路改革成本比罗斯大,我想应该在政治方面.毕竟花几十万建的政府大楼也经不起群众一次打砸.

回复

2008-08-03

中国的改革最低层次、也是最终极的目的和要求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我们的改革先行者提出了这样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命题,我们的具体实施者又是怎样来操作的呢?我们需要冷静而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也是一个出生于西北农村的学生,我的家乡的一些现存现象也令人疑惑:改革的福音是否覆盖到了我们的小山村?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收入的两极分化和官员的贪污腐败,我对政府的担忧也进一步加深,何时这种现象能缓解?也希望更多的学者们能真正的超脱和独立,为那些不知道谁在为自己说话的广大的人民群众们指明方向,而不是在抱怨他们的无知。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自于民众这样的团体。

回复

2008-08-03

要让中国的经济更加深入的融入世界的经济氛围当中,只有进一步改革国内的发展环境。包括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等等的深层次改革,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加稳定、干净、公平、透明的“土壤”。我们说了多少年的市场经济,到现在真正实施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真正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吗?按劳分配的机制是否具有当初设想的那种效果?中国的真正竞争力上去没有?还是我们自己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回复

2008-08-03

哈耶克曾预知苏联社会主义集权模式的解体,是个有远见的经济学家。为防止中国走他们的老路,革除弊端,顺利改革,当然要看看哈耶克的书.

回复

2008-08-03

周其仁说:许多学者认为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竞争力的基础,周其仁对此的疑问是,中国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改革之前甚至更便宜,那为什么当时全球市场上没有出现 “中国制造”现象?为什么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知识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 ================ 著名学者就这个水平?太弱了吧?改革之前中国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根本就没进入全球市场,谈何“中国制造”现象?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只能适用于平等的市场交易状态。具体到中国的现状,有太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单纯吹嘘市场万能,不如好好研究如何建议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也应该包含政治领域的权利博弈。 对于这样的“学者”,我鄙视之。

回复

2008-08-02

天哪,一个中国的政府官员更应该关注的不是根据自己国家和地区的状况来进行改革嘛?要翻一本哈耶克的书来寻找方向。不知道这话准不准,多少水分在里头。

回复

2008-08-02

天哪,一个中国的政府官员更应该关注的不是根据自己国家和地区的状况来进行改革嘛?要翻一本哈耶克的书来寻找方向。不知道这话准不准,多少水分在里头。

回复

2008-08-01

中国资本市场准备好接受美国资本的攻击了吗?

回复

2008-07-31

只要腐败问题解决了,投资环境好了,经济就活了~

回复

2008-07-31

周其仁说,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中国经验的真正秘密。 我认为,周其仁的观点,难听一点说就是,改革开放前政府把人民像奴隶一样捆绑着(包括精神捆绑),改革后,人民被基本松绑,被允许在一个名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笼子里自由活动。你知道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强大的,只要不绑住他们,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发挥出来。 所谓制度成本的降低,就是人民现在所带的镣铐没以前多,没以前沉重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很大发挥,于是奇迹就发生了。虽然本来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回复

2008-07-31

“制度成本”,谁能给个解释吗 肖耿的建议执行力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