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一】对话王小鲁、姚洋:俄罗斯的改革比中国更成功吗

不能让人民普遍受益的改革,怎么能说是好的改革?如果说未来俄罗斯比中国好,如何比中国好,因为什么比中国好?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访谈之一】

王小鲁: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10年增长是暂时性的,20年是一种惯性,30年了还说中国不成功,有点不顾事实。增长了30年,经济上的改革基本完成,这个跟俄罗斯比肯定是巨大的成就.。
●假定俄罗斯不变坏只变好,假定中国不变好只变坏,才能说俄罗斯的改革比中国改革好。

南方周末:在比较中国和俄罗斯不同的转轨路径时,西方影响较大的看法是俄罗斯的选择优于中国,你们如何看?

王小鲁: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大多数老百姓的评价和切身感受。从目前的结果看,两种改革的优劣一目了然。中国改革,老百姓普遍得益是事实,而俄罗斯在1990年代,无论GDP还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大幅度下降,GDP几乎掉到1990年的一半。普京上台后情况在恢复,但至今都没有恢复到改革前的最好水平。不能让人民普遍受益的改革,怎么能说是好的改革?

南方周末:西方观点认为,这是俄罗斯这一代人的选择,他们已经支付了成本,而未来中国还要付成本,而且成本可能大得无法想象。

王小鲁:中国改革的确还没有改完。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展开,还有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将来当然还要继续付出改革成本。但凭什么说中国将来要付的都是成本,俄罗斯未来得到的都是收益?这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主观想象。我们已经看了30年,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俄罗斯改革我们也看了近20年,看到了休克疗法带来的灾难。它造成的巨大社会分化、少数寡头垄断资源和干政,将来也要让社会继续付出成本。仅仅用形式上老百姓是不是投了票来衡量是不够的。

姚洋:需要问的是,如果说未来俄罗斯比中国好,如何比中国好,因为什么比中国好?

1990年代中期,我刚回来的时候跟小鲁还讨论过一次,我说不能太早判断哪种转轨更成功。但现在又过了十多年,我觉得可以判断了。中国走过了30年,10年增长可能是暂时性的 (拉美有很多国家经历过10年增长),20年可能是一种惯性,30年了还说中国不成功,我觉得有点不顾事实。

增长了30年,我们的转型基本上也都过了,我觉得经济上的改革基本完成,可能有些小的、技术层面的东西需要完善,但是大的经济框架我们都定下来了,这个跟俄罗斯比肯定是巨大的成就。先说经济改革,我们肯定比他们走得更好,我们不需要有人牺牲,没有牺牲我们还有增长,他牺牲了一代人,预期寿命在下降,现在只有56岁,比我们低16岁。

我们在往上走,他在往下走,非得说俄罗斯是成功的,我们不成功,显然是不顾事实的一个说法。

南方周末:不是否定中国现在的成就,只是说在现阶段还不能下结论。

姚洋:把中国看成静止的,中国不再变了?

王小鲁:假定俄罗斯不向坏的地方变只向好的地方变,而假定中国不能再向好的地方变了,只会向坏的地方变。基于这样一系列不现实的假定,才能得到俄罗斯改革比中国改革好的结论。

 

中俄两国有没有别的选择
●苏联先进行政治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是分不开的,苏联解体,是他缺乏政治能力的结果。而叶利钦时代搞大爆炸式的改革,完全是政治需要。丘拜斯给他出主意,说要把原体制的政治基础打下去,把原来体系里面得到好处的人从经济上切除掉,这完全是一个政治考虑,不是经济考虑。
●中国当时的领导人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双轨并行,渐进式改革。回过头来说,当时能不能管得更紧一点,不让官倒那么公然渔利?能不能做得更透明一点,更有秩序一点?完全可以!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双轨制的效用。
●现成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成功的模式是市场经济,这个东西其实也是一个实践的东西,并不是理论看起来更好所以就选择市场经济。

南方周末: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改革初始条件的讨论。萨克斯、胡永泰和杨小凯在他们关于转轨和宪政的文章里指出,因为改革前中国工业化程度不高,使我们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实现增量,而俄罗斯的高度工业化使他们只能选择激进的休克疗法,别无他路。

姚洋:钱颖一、许成钢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有类似结论。他们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非常成功,对经济基本上实现了条状管理,而中国的计划经济水平不高,还是块状管理。条状管理的权力比较大,所以从最有效的方式来说,中国注定是渐进改革,而苏联注定是全面激进的改革。

王小鲁:这个分析强调了中国和前苏联改革前的差别,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能不能据此推出结论说前苏联只能有休克疗法这一条路可走?我不这样认为。

南方周末:戈尔巴乔夫曾经试图学中国,走渐进路线,但没能学下去。

萨克斯他们的解释是,这是初始条件不同决定的。因为苏联工业产值在GDP中比重高,整体经济的利润率相对高,比重较高的工业部门补贴得起较小的农业部门,他们集体农庄的农民收入跟工人相差不大。而1978年中国农业在GDP中占到60%以上,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里的工人,使得改革后私营企业可以以一个高于农民、低于工人的工资水平大量雇用人员,保证了这些私营企业可以活下来,可以成长,对国营企业形成竞争,这使增量式的改革可以成功。而苏联则改不下去,最后只能用休克疗法。

王小鲁: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初始条件中国和苏联确实不一样,苏联当时工业化程度比中国高,而且农业部门没有那么多人,中国大量的人口还在农业部门,起点低,中国的人均收入、GDP都更低,这些是初始条件。

苏联的工业是高度专业化的,条条管理的,这样一套体系想改成一个竞争的体系相对比较难,要打乱重新组合,是比较痛苦的过程。而中国块块管理扮演的角色比较重,地区和地区之间比较容易展开竞争,改起来痛苦程度小一点,这些我觉得都是对的。但是只能说中国在这样一个初始条件下,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受益更显著,也许可以说改革更容易一点,不能说中国只能走这条路而苏联只能走那条路。

他有他的条件,但苏联的改革是不是依照当时的实际条件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则要另当别论。即便他有这一系列的条件,条条管理、专业化分工,工业比重比较高,但是有没有可能采取一个更渐进的方法,不要搞这种一夜之间全部打乱了重来的休克疗法,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说苏联的渐进改革失败才走现在这条路,这是不准确的。1988年我到苏联考察,看到了他当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中国在1980年代初的改革非常相近:一个是向各加盟共和国放权让利,把一部分投资权转移给加盟共和国;再一个是企业扩大自主权,搞类似于中国初期的三项基金、奖金这些东西增加激励,中国工业改革走的是价格双轨制,他当时也在探索走这条路,比如说企业超产的部分允许5%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价格自己来决定,由供求关系决定。 这些探索当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益,并非走不下去。

价格双轨制改革实际上使中国受益很大,因为市场价格在边际上起作用,调节了供求,调节了资源配置。如果一夜之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8)


回复

2010-11-15

“经济上的改革基本完成”?经济上的大问题还有很多,怎么会完成。 经济结构调整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完成,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 政治改革终于在12五规划提出,虽然晚来了一些,但终于出来了。 中国的改革算不算成功,要历史来看,要后来人看。 只能说现在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特别是经济发展上,但是社会发展得很不平衡,不止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经济为中心的方针到了可以改变的时候了。 俄罗斯经济也许没我们发展得快,但是他们的文化教育国防等一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

回复

2010-04-04

吴永能 你这个傻逼

回复

2009-12-02

"中国改革,老百姓普遍得益是事实" 成千上万中国人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喘不气过来.百姓原来是这样分享改革所带来的实惠。王小鲁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回复

2009-12-02

"中国改革,老百姓普遍得益是事实" 成千上万中国人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喘不气过来.百姓原来是这样分享改革所带来的实惠。王小鲁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回复

2009-07-15

别在忽悠我们了!关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改革的对比,大家可以去网上查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俄罗斯VS中国:极具震撼的世界银行报告》,去睁大你的眼睛去看看,去读读,看看中国是不是真得很成功,俄罗斯是不是很失败?别老是拿俄罗斯的改革的所谓“失败”来作为理由来为党说话,为政治改革设定障碍!各位读者也去读读吧,长长见识,别听那些所谓国内的“专家教授”的,毕竟,他们是政府养着,你他们会替谁去说话呢?

回复

2008-08-02

狗屁专家!中国奇迹,是少数城市人口和权力拥有者的奇迹,是多数国民的灾难和不幸。

回复

2008-08-01

目前看来似乎是的。但如果俄罗斯没有石油或是石油价格没有暴涨。结果又会怎样?

回复

2008-07-16

专家的话,好多都是为政府捧场!少数除外。 窃以为:改革好与坏,你搞一个全民的民意投票,中国13一公民说了算。你倒是可以像那位预测房价的专家一样预测一下,你认为老百姓会怎么说?!

回复

2008-07-15

还是一把手政治 是不是看得透就很累

回复

2008-07-15

“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姓” 茅于轼 (因为字数限制,只摘了部分) 城里人吃什么?北京是全中国物资供应最好的城市。但供应的大米、白面是有限的,每月都要搭一半粗粮,如玉米、白薯。大米、白面也是质量很差的那种,现在我 们都不吃的。好的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供应。外地的粮食绝大部分都是粗粮,细粮不到1/4。在副食方面,北京人每人每月有半斤肉,每个户口本供应4 斤鸡蛋(限大户,小户供应3斤)。鱼和家禽要碰巧才有。花生和瓜子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每人2两。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中山公园玩,竟然买到了一斤花生。全家 人为此高兴了一整天。那时北京人几乎不上馆子,只有亲戚朋友结婚,才有可能上馆子吃一顿。这种经历能够让我牢记一辈子,因为吃馆子太难得了。至于外地人去 馆子吃饭就更少见了。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根本没有肉类供应,只有国庆节、春节会有一些。不过城里人还是农民羡慕的对象,他们至少每个月有定量粮票,能够买到 粮食,也许吃不太饱,但是供应是有保证的。

回复

2008-07-13

南方周末: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富人大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财富积累过程,俄罗斯的寡头是一夜之间诞生。 ------------------------------ 胡说八道啊你! 说说看,哪个中国的富人不是官商勾结一夜暴富?? 哪里还有什么“漫长的财富积累过程”?

回复

2008-07-13

王所长、姚主任,市场经济是不能“计划”,而政治体制是要“计划”的,也就是要“谋定而后动”,这是一个正常人的第一反应!俄罗斯人走出迷思之后,首先进行的是政治改革而不是经济改革是符合逻辑的。没有规矩、没有计划又怎么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莽夫无异是“盲人瞎马、夜半临渊”,其结果是非常非常的严重,难道你们不懂,你们至今还在鼓吹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难道你们真要把中国给毁了??

回复

2008-07-12

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盲人,他又怎么知道邻居现在已经过了河,正在大踏步前进呢!又聋又盲的人一直在水深流急的河里摸30年的石头还能在水里打转,实在是奇迹。醒醒吧,不要再梦游了,否则,真有哪天会有没顶之灾呢,那些目亮耳聪的邻居们在为我们提心吊胆捏冷汗呢,墙倒碍着壁,谁又忍心见死不救呢!

回复

2008-07-12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30年后还不开始?要300年后吗?我们底层老百姓在改革中分得的奶酪太少太小啦,这与我们的付出严重不相称,严重不对等!我们应得的大部分被有权力的人掠夺啦,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系统内部,权责利超严重不对等,大大小小的“皇权"们的天堂!没有民权,民生会有保障吗??会有吗????指望“孙猴子“们分给我们老百姓“大桃子”?推迟还权于民,就是推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创造生产力的是我们老百姓!消极,低效率,磨洋工是没办法的选择,尽管我们还会一直吃草。社会不公平没关系,如果制度维护这种不公平,维护这种光天华日下的掠夺,而众多的老百姓又无法 无处能讨还公平,这种静寂会很可怕。

回复

2008-07-12

中国改革受益的只是官商相勾结的那一群人

回复

2008-07-11

nanfei001的数字有说服力

回复

2008-07-11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比俄罗斯更早,时间更长,速度更快。但是,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反映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素质却完全不同。1999年至2006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要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多数非公职就业者的工资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公职群体和工商业者的财富迅速积累。"老板"不再吃香,"下海"几乎绝迹,买官成为时尚,公务员成为最抢手的职业。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与非公职人员工资滞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七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 年1.5万亿增加到去年的5万亿元,而社会保障体系却近乎完全消失。成千上万中国人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喘不气过来。更有一个 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入还在下降。

回复

2008-07-11

之前看吐了,今天看了下评论,忽然发现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不知道南方周末还有tanxianqing之类的了解以前国情的人有没想过: GCD是不是就喜欢这样,让GCD代表评价GCD本身。 姑且不谈这个访谈首先是否应该针对普通老百姓, 如果要谈“俄罗斯的改革比中国更成功吗” 是不是应该找些国际专家来访问?或者一个国际专家一个俄罗斯专家一个中国专家来一起讨论是不是更好更公平更有说服力! NFZM,你们的作法好比是让赖斯和布什讨论对伊战争是否利大于弊…… 没有意义! 知道吗? 我倒期待会有下一期,两个俄罗斯专家讨论“中国的改革会比俄罗斯更成功吗”

回复

2008-07-11

网络推进公开讨论,是中国未来健康发展的动力。

回复

2008-07-11

市场与民主都是手段,广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公平与正义,才是最终目标、终极目标。市场是手段,民主也是手段。生产力与公平,才是中国最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