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正街走到光谷 ——“大武汉”复兴记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由不同区块合力推动的。
责任编辑: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由不同区块合力推动的。
40年来,中国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城市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县域经济作为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石;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国企改革一步步进入深水区。
不断推进的城市改革、县域改革、企业改革,从多个维度为观察40年改革开放史提供了不同的样本。
观一域而知全局。《南方周末》推出“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题报道,聚焦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企业,解码他们的改革得失。
改革开放浪潮下,武汉一度失去方向。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两会期间,对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连问了三个“武汉在哪里”。
“大学校长、科技厅厅长成为省委常委,这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可想而知,湖北、武汉对于科技是有多么重视。”叶青说。
后来的事实证明,光电子产业并未如预期成为21世纪最大产业之一,押宝光电子产业的光谷,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互联网风潮。
除了上海,武汉是另一个在地名前坦然加一个“大”字的城市。整个近代史,武汉处于中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大武汉”之名被广泛接受。
1949年之后,武汉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重镇,直到1986年,其工农业总产值还高于广州。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沿海城市迎头赶上,武汉一度失去了方向。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全国两会期间,对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连问了三个“武汉在哪里”。
“不服周”这句口头禅已在武汉流传了两千多年,意思是不服气、不认输。“敢为天下先”“复兴大武汉”的标语,在公交车、出租车、天桥上,随处可见。
过去几十年,本地作家将武汉的小市民文化、码头文化刻画得入木三分。
2011年,武汉作家池莉在小说《她的城》里这样描写早年的汉正街:“绝望而敏感的劳改释放犯等社会闲杂人等在这里嗅到改革开放气息甩开膀子大干,因此这里最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针尖大小的生意也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
1970年代,武汉的改革开放就在这鱼龙混杂中萌芽起步。
如今在汉口的一些老里弄里,也还能看到穿着讲究的半老徐娘倚靠门框,一边嗑瓜子,一边随着收音机传来的老歌挑动着脚尖。但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光谷、东湖绿道,大都市文化正越来越浓了。”原湖北省人大常委、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伍新木说。在他看来,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
“很遗憾,汉正街没成为义乌”
汉正街,即汉口的正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商业街,明末清初,女诗人吴琪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来形容它的热闹。
历史上,汉正街附近街巷的命名多与商业行帮、商品有关,以至于“街名一半店名呼”。比如,药帮巷、砖瓦巷、板子巷、淮盐巷、茶叶巷、茯苓巷,还有一些街巷以居住者的籍贯取名,如宝庆正街、黄陂街、徽州巷、广东巷等。
这些都代表了汉正街旧时浓厚的商业氛围。
还是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