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阻碍无痛分娩?

“如果想要无痛(分娩),必须要有一两个麻醉医生24小时在产房,但很多医院连完成正常的麻醉任务都很困难。”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16年6月,“无痛分娩中国行”的外国医护人员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业务交流。(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在中国推广分娩镇痛的医生 谁在阻碍无痛分娩》)

“如果想要无痛(分娩),必须要有一两个麻醉医生24小时在产房,但很多医院连完成正常的麻醉任务都很困难。”

“这技术一看就不是经济增长点。这种‘可做可不做’且几乎无收益的手术,需要有较高的奉献精神才能坚持。”

疼痛,已被世卫组织称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对于产妇来说,生产之痛不仅难熬,也往往伴随着危险。

对于致力推广无痛分娩的美籍麻醉医生胡灵群来说,他见过太多的疼痛了。因为妻子也是极其怕疼的人,他始终在寻找更好、更安全的麻醉方法。

2005年1月,他们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妻子再次赞叹无痛分娩技术“神奇和伟大”。而在此两个月前,人民日报发文指出,中国享受无痛分娩产妇比例不足1%。强烈的对比让胡灵群感慨:为什么这项已在西方普及上百年的技术,迟迟没能让中国产妇受益?

过去近十年,这位“60后”华人医生持续帮助中国医院进行分娩镇痛培训,目睹了大量实例,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推行的种种难处。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多年努力的项目,竟因为一宗惨案而重新引发关注。

2017年8月31日,陕西榆林一位待产妇疑因剧痛要求剖宫产被拒,从五楼坠亡。惨剧使得公众开始正视“生产之痛”,并掀起了关于无痛分娩的大讨论。过去两周,远在美国的胡灵群不顾时差,回答了国内诸多媒体的疑问。

“如果真的能以此重视无痛分娩,就好了。”9月11日,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中国鼓与呼的医生

“我真是太顺利了,一点都不痛,只有点胀胀的感觉。”2008年6月8日,产妇陈燕红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成功诞下一名男婴,成为胡灵群在中国推广无痛分娩的第一例。

“如果每一个产妇都这样,该有多好啊!”胡灵群回忆起当时的内心感受。

陈燕红的体验源于一项公益行动。2006年,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发起了一项名为“无痛分娩中国行”的中美医学教育活动。作为该高校麻醉学副教授、芬堡医学教育院院士,胡灵群是发起和牵头人。活动旨在推行安全、有效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改变中国高剖宫产率的现状,普及当今世界以团队医疗为特征的现代产房,提高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安全性。

截至2017年9月9日,该项目已在中国80家医院开展活动,其中77%的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达到50%以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甚至高达95%。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被称为“分娩镇痛”,主要包括非药物性和药物性分娩镇痛法两大类。“非药物镇痛方式如拉玛泽呼吸法,药物镇痛方式如肌肉注射杜冷丁、吸入笑气以及腰硬联合麻醉法和硬膜外麻醉法。”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薇医生说,腰硬联合和硬膜外麻醉法是效果最确切、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它的原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