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谈新著:走出帝制之后

2015年10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的新著《走出帝制》出版。本书由三束纪念“百年”的文章集结而成:2011年的辛亥百年、2014年的一战百年、2015年的新文化运动百年。

秦晖

2015年10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的新著《走出帝制》出版。本书由三束纪念“百年”的文章集结而成:2011年的辛亥百年、2014年的一战百年、2015年的新文化运动百年。百年后回望这一系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秦晖有一个清晰的坐标系。坐标系的横轴是世界史,纵轴是中国古代史。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我不相信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还可以把做一个高水平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当作目标,但我同时也相信,对人文学科中任何微观问题进行有水平的研究,都离不开宏观的视野……‘跨界’的研究常常可以开启思路,发现一些囿于‘饾饤之学’者所不能看到的奥秘。”

此书直面近年中国近现代史叙事中的“新见”和迷思:如果鸦片战争前清代经济产值是世界第一,政治是“父爱式的管理”,伦理道德全球独步,中国为什么会陷入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既然民国开启的是一个乱世,政治长期不上轨道,辛亥革命的意义何在?这场革命究竟是“成功”、“尚未成功”,还是失败?

民国有弊病,不等于“我大清很好”

南方周末:您在书中提到近年历史研究的一种现象:“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为什么?

秦晖:其实也不奇怪,认识的路径本来可能也是这样的。用马克思的说法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或者说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原来的宏大叙事、解释体系,总会受到晚近发现事实的挑战。新的、局部的认识越来越多,整体上就对原来的叙事框架构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时候人们就会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保守主义、“告别革命”。

但是这些东西离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体系距离还是很远的。比如说人们发现民国有很多弊病,很多人因此产生对革命的反感,但这种反感能否转换成“我大清很好”的论据,又另当别论。我们怎么能对这些观点进行理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6-07-27

不管用什么主义,长官不贪污人民不饿死都是好主义!

2016-01-04

辛亥之后,封建帝制名亡实存,近代以来的反封建运动,从未成功。

回复

2016-01-04

辛亥之后,封建帝制名亡实存,近代以来的反封建运动,从未成功。

生命如歌
回复

生命如歌

2015-12-04

秦晖的这本新作被迫下架了?

回复

2015-12-03

自秦以降的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至晚晴宣统年虽然寿终正寝。但是封建专制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自秦朝以来的所有王朝以及国家的更替全部依靠暴力夺取政权而无一例外,这与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的比对。晚清“百日维新”与“洋务运动”失败导致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社会,1927年蒋介石掌权后,推行所谓的“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实际也是独裁专制政权,战败后退守台澎金马,直到台湾的蒋经国晚期才开放党禁、报禁并在他死后的几十年内实现了和平的政党轮替。韩国的情况与台湾差不多,也实现了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不流血的转变。搞了七十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以及东欧集团,以“戏剧性的方式”由专制制度转变为民主制度。俄罗斯前代总理ET.盖达尔在他的《帝国的消亡》一书中指出苏联、东欧集团的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专制制度;不稳定的缘由”他把这种转变和东欧集团解体称为“文明离婚”。

回复

2015-12-03

害怕百姓说话,怕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了。

回复

2015-12-02

辛亥后,帝制名亡实存。

回复

2015-12-01

怕了,禁了。

回复

2015-11-30

然而该书被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