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25周年,立案登记+新行诉法半年全国人大将检验“民告官”成效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食药监总局等部门被告得遍地开花,在全国巡回应诉。律师王才亮的个人感受是,原告胜诉数量确实有所增加,“但那是因为案件基数大了,胜诉率基本没变”。

责任编辑:苏永通 实习生 梁嘉莹

2015年5月4日,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李岩出庭应诉某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理此案的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是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法院,管辖本市区县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 (CFP/图)

哪个地方、哪个领域积压案件越多,立案数量增长就越多。“法院主动打电话联系当事人,说原来不给立案,现在可以了,赶紧来吧。”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食药监总局等部门被告得遍地开花,在全国巡回应诉。

律师王才亮的个人感受是,原告胜诉数量确实有所增加,“但那是因为案件基数大了,胜诉率基本没变”。

2015年11月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将对行政审判工作做专项汇报。自1990年10月1日行政诉讼法施行至今,这还是第一次。

此前的25年里,中国的行政诉讼从无到有,开启了从司法角度规制行政权力的进程。2015年5月1日,新行政诉讼法施行、立案登记制全面实施,又让中国步入了“民告官”2.0时代。

选择这个时间点汇报,不无深意。

有的省份行政案件涨了7倍

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变立案审查为立案登记;9天后通过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成为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明确写入立案登记制的诉讼法。

“实际上,立案登记制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行政诉讼的立案难,因为民事诉讼,特别是刑事诉讼中的立案问题并不突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认为,检验立案登记制和新行诉法的实施效果,行政案件立案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指标。

仅从数量上考察,新法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

在新行诉法和立案登记制同步施行的第一个月,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的立案数量同比增幅221%,远高于民事、刑事、行政三类案件的总体增幅29%。其中,天津法院的行政案件立案数量同比增长752.40%,山西法院同比增长480.85%,上海法院同比增长475.86%。

不过,巨幅增长的案件数量,不全是新行诉法带来的结果。今年5月,四川雅安一起由征地公告引发的行政诉讼中,4名原告发起的共同诉讼被法院强行拆成4个单独诉讼,分别立案。这样的拆分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并不罕见。

“所以你要挤出案件数量方面的水分。”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海凤为南方周末记者分析,5月以来的新增行政案件中,有些是原告受到法律鼓励新提起的诉讼;有些是法院为了凑数,生拉硬拽的结果;还有许多是多年以来的积压案件。邓海凤手中就有一起案件,在立案阶段卡了2年,今年5月终于立案成功。“还有的地方,法院主动打电话联系当事人,说原来不给立案,现在可以了,赶紧来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