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在美国名校读本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你认为,相对于中国学生苦逼的应试教育,美国名校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那你就完全错了。

责任编辑:刘小磊

德雷谢维奇曾在耶鲁大学教过十年书,现在是一名职业作家,他在书中披露了不少耶鲁大学的内幕。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在美国名校读本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你认为,相对于中国学生苦逼的应试教育,美国名校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那你就完全错了。

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学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在美国名校读本科——而不是一般中国留学生读的、以搞科研发论文为目标的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像这样的问题光问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行,最好再找个懂行的本地人问问,比如曾在耶鲁教过十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这个称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

显然这是一本批评美国名校教育的书,不过这本书并不只是图个吐槽的痛快,它讲述了一点名校的运行机制。此书没提中国,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中国读者,如果你不怎么了解美国教育,读完这本书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的巨大差异;如果你已经有所了解美国教育,读完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有巨大的相似性。

也许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现代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

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小明和耶鲁大学的Joe。能入选各自国家的顶级名校,两人显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人们相信他们都是未来社会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在此时此刻,小明的形象距离领导人还相差很远。他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戴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除了成绩好外,简直一无所长。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

但小明其实是高考的受益者。他是自己家族,甚至可以说是家乡的骄傲。为了得到这位全省状元,清华招生组曾把小明请到北京陪吃陪玩,美其名曰“参观校园”,直到看着他填报了志愿才算放心,简直是球星的待遇。

Joe的父亲是某大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由于父母都是耶鲁毕业生,Joe上耶鲁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而已。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分数,非常讲究综合素质。跟小明相比,Joe可谓多才多艺。他高中时就跟同学搞过乐队,能写能弹能唱,从小就精通游泳、网球和冰球,而且入选校队参加比赛。Joe的组织能力很强,是高中学生会副主席,而且很有爱心,经常去社区医院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运动。

要论解决刁钻古怪的高考数学题,Joe肯定不如小明——但是Joe的学习成绩并不差。Joe从高二开始就选修了几门大学先修课程(叫做“AP”,advanced placement),还没上大学已经具备微积分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这都是小明高考范围以外的内容。

跟很多名校一样,耶鲁甚至允许Joe高中毕业后先玩一年再入学,一方面休息休息,一方面趁着年轻看看世界。Joe并没有浪费这一年时间。在欧洲游历了半年之后,他在父亲帮助下前往非洲,以志愿者身份在盖茨基金会工作了几个月,任务是帮助赞比亚减少艾滋病毒感染。

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荣誉都来自分数。只有过硬的分数才能让他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找份好工作。为此,小明在清华的学习策略跟高中并无区别,那就是一定要门门功课都拿优等。

Joe的大学生活就比小明丰富多了。他是多个学生组织的成员,每逢假期就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实习,有相当专业的体育运动,而且经常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

所以中美大学教育的确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据此认为,相对于小明苦逼的应试教育,Joe正在经历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或者你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3)


秦唐柳513
回复

秦唐柳513

2018-05-16

我相信资本的威力,但不相信美国名校不重视教育,那可是他们的根本。我挺怀疑作者写本文的动机,妒忌或诋毁?

凯歌碧落赋
回复

凯歌碧落赋

2018-05-16

学校教不了人生观价值观,公德良序来源于家庭教育与成长大环境,所以以对国家与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来论,普通家庭的子女有可能比官富家庭的子女更有服务与改造社会的动力与勇气。

回复

2017-06-09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回复

2017-06-09

如果名校不关心教育,那么它们关心什么呢?是声望,更确切地说,是资金。

回复

2017-06-09

名校学生平时课外活动实在太忙;一方面,教授们指望学生给自己留个好评,现在名校的成绩标准也越来越宽松。1950年,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学生的平均GPA都是2.5;而到了2007年,公立大学的平均GPA是3.01,私立大学则是3.30,特别难进的私立大学?3.43。到底哪国的大学更“严进宽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

回复

2017-06-09

学生们明明是靠家庭特权进来的,学校对他们却只有赞美,而且在各种场合不停地夸,学生们以为自己能力以外的因素等于零。这导致名校学生对上不了精英大学的、普通人的事根本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了解国家现实。他们没有真正的自信,但是个个自负。

回复

2017-06-09

美国私立名校从来就不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是为上层阶层服务的机构。

回复

2017-03-17

写的真的好

回复

2016-08-01

输入法。。。社会学大家啊!布迪厄

回复

2016-08-01

社会主义大家布迪厄就提出了文化资本的观点。你所知道的,你以为的其实是一场权利的掌控,就如福柯所言。世界,终极是一场局,各人有自己的活法。看不破是幸,看破了是福

回复

2016-07-24

回复@密振兴:可以,密总双关用的好[doge]

回复

2016-05-15

哦对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是李相在上任伊始的记者会上说的。[微笑]

回复

2016-05-15

在最近教育部调配高考分配名额的时候重温这篇文章。我曾深切地关注过教育,特别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源于我个人的经历。我参见高考的那年成绩是全省文史类1000名左右,而我省当年有文史类考试近20万人。我身边的同学很多也是各自省(市)的1000名左右,问题是其所在省(市)只有5万甚至2万文史类考生。

回复

2016-04-27

回复@这里是大池:但是后来又有人写了一篇精致绵羊的驳文,我同样觉得人家也说的很有道理的[哈哈][哈哈]耳根子太软

2016-04-27

嗯,“何况绵羊生活不怎么愉快”

回复

2016-04-27

嗯,“何况绵羊生活不怎么愉快”

回复

2015-09-30

这样说来,美国私立名校从来就不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是为上层阶层服务的机构.一语道出了事实

florence1122
回复

florence1122

2015-08-11

1、猎狐者与猎兔者的天然阶层撕裂,是现实。谈不上什么公不公平。只要价值多元得到尊重,别犯利出一孔的毛病,倒也无伤大雅。 2、古德哈特定律总是对的:一项指标一旦成为一个政策的既定目标,并以此来指引政策的制定,那么该指标就已经失去了本来的信息价值。要什么经验值,补什么经验值,这个说法很有意思的,哈哈。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5-08-10

看繁体真的很累,只是你又代表谁发言,看的是全局问题和社会长远发展吗?

2015-08-05

1. 如果你的社會是每人獨立思考的,就不必搬一個高曉松出來幫大眾作判斷,大家的腦袋都長在幾個所謂名人身上,這有什麼國力什麼判斷力? 2. 精英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和自己差不多背景,教養和價值觀的下一代交朋友,這是無可厚非的人之常情,正如你紅一代都想自己後代跟紅後代來往,不是很正常嗎?我們臭老九的就是希望下一代都湊在一起談談舒伯特聽聽柴可夫斯基,這有問題? 不協調的自然走開,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名校出來的最後也要離開上流圈子。一個美國研究員還沒看到這一點有點令人懷疑。 美國相對很多國家來說精英教育已經很開放和民主了。你去看看台灣如果要進國際學校,孩子父母必須是外資公司高層,付得起學費或者各方面成績優異並不等於你能進。 在中國大陸發表這種文章,符合大部分中國讀者對外面了解不夠的胃口。 3.任何一個制度下的名校都有自己的模式,每個名校都有自己的標準不然怎麼叫名校。北大的標準不可能跟哈佛一樣吧?每所用自己標準篩選在別人看來都有問題,因為國情不同。 但你至少用公開標準就沒有問題,就像市場上商品標價一樣,買不買是個人的決定。旁人的解讀不一定全對。愛思考的人自會選擇。

slim shady
回复

slim shady

2015-08-06

f

回复

2015-08-06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