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刀”到“出走潮”医生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让淤积在公立医院系统里的医生流动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解决目前中国医疗系统供需矛盾的关键。在新的政策与市场背景下,医生们正在自发探索着以各种方式从医院“出走”,他们开始向着陈旧的医疗体制“动刀”。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刘仕峥 刘慧敏

 

在新的政策与市场背景下,越来越多医生正在探索以各种方式越过公立医院的体制高墙。 (CFP/图)

医疗在过去两年间,成为资本与政策青睐的红海。但医生,成为每个故事里的稀缺资源。解决不了医生从哪里来的问题,再好的故事都没了结局。

如何让淤积在公立医院系统里的医生流动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解决目前中国医疗系统供需矛盾的关键。在新的政策与市场背景下,医生们正在自发探索着以各种方式从医院“出走”,他们开始向着陈旧的医疗体制“动刀”。

成立医生工作室、建立医生联盟……2015年,医生“出走”屡屡成为新闻。

早在两年前,医生流动就曾成为热门话题,自由执业医生张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等一批医生,以决绝姿态彻底从公立医院离职,探索医生成为“社会人”的N种方式。

此后,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北京、浙江、广州等地陆续跟进具体细则,允许医生不用从原单位辞职,就可以在不同医疗机构行医。政策撕开一道口子,成为本轮医生流动潮的最主要助推剂,各种形式的“体制内”探索层出。

如何让淤积在公立医院系统里的医生流动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解决目前中国医疗系统供需矛盾的关键。事实上,虽然政策至今仍未彻底给医生自由流动松绑(破除医生的事业单位人身份),但需求必定产生供给的铁律,让医生的流动在管制下以灰色的暗流——飞刀、走穴等方式存在——虽然政策已有松动,但这仍然是目前大部分医生更愿意选择的、成本更低的流动方式。

南方周末选取4个故事,管窥体制内外医生流动的热度、艰难、争论、应对。

先锋的“铁三角”

两年半的时间里,张强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集团。这么做的原因是,他觉得医生自由执业,一个人裸奔,和体制单打独斗,挑战太大了。

张强算是中国自由执业医生的开创者。

他以裸奔之姿,离开公立医院体系,已经两年半有余。

两年半的时间里,张强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集团——张强医生集团。

去年7月1日,张强对外宣布成立医生集团。成立至今,已经有6个专家团队在运转,签约合作的医疗机构,已经扩展到上海禾新医院、上海沃德医疗中心以及上海和睦家3家,均是外资私立高端医疗机构。

作为一个公司而非医疗机构,医生集团探索的是一种新型的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在这个平台上,医生不再是机构的雇员,而是一种契约(劳动合同)约束下的“自由人”。

医生集团的首席医生,和公司签约后,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为病人看诊、手术,医生集团为这些“大拿”医生配备年轻医生和专家助理(后两者是集团雇员),组成医生团队。

这种医生、医生集团和医院的新型三角关系,使优质医生不再隶属于或束缚在一个医疗机构中,最大程度地“榨取”医生价值,解决医患关系中优质医生供给不足的短板。

为什么一定需要医生集团这个类似“医生经纪公司”的组织?医生不能自己完成和医院的对接么?

张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是其经历过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让自己在离开体制一年多后,有了创办医生集团的想法。否则,医生自由执业,一个人裸奔,和体制单打独斗,困难太多。

虽然很少对外人提及,但张强的自由执业之路诸多磕绊。

比如,刚出来不久,工商、税务就找上门来,原来是有人举报。其当时签约在外资医疗机构沃德,自由执业,不当雇员,也不拿工资,收入完全来自于诊疗费用。这就造成了困难,怎么纳税?

“当时不懂,举报就来了。”张强说,只好请客吃饭、沟通,最后工商部门建议,成立个公司吧,有个法人实体,就可以纳税了。税务局说,你们这么大的专家,按一个月三万块缴税吧,“这还是照顾我”。

刚出来执业时,进账为零,哪里有三万块的收入?张强只好自己每个月打三万块到沃德的账上,七七八八扣掉几千块,再把剩下的两万多块拿回来。

“因为我走过这样的路,最知道自由执业的医生需要什么”,张强称,医生集团要做的,就是为自由执业的医生服务,给他们配备好助理、护士团队。税收怎么弄、怎么签约,都帮他们搞定。

除了成为医生保姆,医生集团最重要的价值,是帮助医生打造个人品牌。在公立医疗体系下,病人找医院不找医生,医生品牌价值为零。这也是阻碍医生离开组织的重要心理障碍,“没有名气,就不会有病源。”

因为离开了公立医院固定的病源,医生集团的医生一开始收入都是下降的。张强称目前医生集团整体上可以收支平衡,病源九成都是医生集团自己的病人,合作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商业保险病人能占到1成左右。而医生集团自己的病人中,六成还是靠医生原有病人的口碑传播,两成是其他的医生介绍,剩下的则是通过互联网等其他渠道找到医生集团。

“在国外,最顶尖的医生绝对不会成为医院的雇员,而是自由执业的”,张强称,在这种关系下,医生的薪酬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席医生不再拿死工资,而是“按劳取酬&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5-07-22

在张强看来,体制内医生集团是双刃剑,弄得好会真正转化成医生集团,弄不好会扰乱医疗市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契约精神的确立,要和原来的单位在法律上界定利益,不能损害他的利益,和签约机构也要有承诺,遵守他们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和病人也有契约,要给病人带来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回复

2015-07-20

What. A. Terrible. Society

回复

2015-07-19

从张强到岭南三剑客到孙宏涛再到于莺,从“完全摆脱体制”到“脚踏体制内与自由执业两条船”到“体制内医生集团与中介”再到“全科小诊所”,出路从激进到保守,难度从大到小。只是不曾想多点执业其实还有枷锁,因为得看“上司领导们”赏不赏这脸让你安心出门“开飞刀”。

Aloha1105
回复

Aloha1105

2015-07-19

小编不懂劳动人事制度,又没理解社会主体分类和性质。误导性有余

回复

2015-07-19

穷人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