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拦沙,江湖失衡?长江新麻烦
1980年代三峡工程论证时,泥沙组专家按“最危险”程度预估长江上游来沙量,但却没想到上游水电会出现大跃进,这些水库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拦沙效果。
责任编辑:何海宁 苏永通
三峡水库从2003年蓄水起的十年间,入库泥沙量仅为论证预测的42%。长江水利委员会认为,这更有利于延长水库寿命,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但也有专家称,这加剧了下游湖泊旱情。
1980年代三峡工程论证时,泥沙组专家按“最危险”程度预估长江上游来沙量,但却没想到上游水电会出现大跃进,这些水库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拦沙效果。
洞庭湖、鄱阳湖都欲建闸,减少上游水电对“江湖关系”的冲击。“整个长江已经不是一条天然的河了”。
2015年1月31日9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点星子站水位为8.01米,逼近8米的极枯水位。鄱阳湖畔的都昌县,7台水泵24小时开足马力,方能保证县城18万人口的供水。
这种局面已持续10年,江西、湖南等沿江省份深受困扰,一些官员和学者指于2003年开始蓄水的三峡工程对旱情有影响。
“三峡对鄱阳湖的影响主要在蓄水阶段:枯水位提前,枯水时间延长,枯水位降低,冬季的枯水情况在秋季就出现了。”2015年1月15日,江西省防汛办主任徐卫明在电话中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这已引发了经年论战。另一方是为三峡工程辩护的科学家。2011年春,在50年一遇的旱情中,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就曾对媒体称,旱情并非三峡引发,而是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
然而,一份验收报告为论战提供了出人意料的注脚:长江中下游江水含沙量锐减。长江水利委员会称这有利于三峡水库使用寿命,也减轻了中下游防洪压力。有专家认为会使干旱的湖泊雪上加霜。
三峡库区泥沙量的数据,在1980年代曾是科学家们论证的焦点。但是,当年集中了国内顶级科学家,经过数个模型得出的预估值,却与运行后验收的真实数据偏差惊人。
泥沙量少了42%
为枯水心忧的还有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聂芳蓉:“三峡蓄水后,在9、10月份最需要用水的时候,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减少了70%以上,最严重的时候,少了90%。”聂解释,“长江的水来得少,而且水进入洞庭湖变得更加困难。”
导致江水难以进入洞庭湖的原因之一,在所有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科学家中,均认为与上游入库的泥沙剧减有关,因此经三峡大坝下泄出库的江水含沙量锐减。在水利学上,这被称为“清水下泄”。
长江的新麻烦来了。
对长江下游的江湖而言,清水下泄各有利弊。一方面,长江河床经清水冲刷,不断加深,利于防洪;含沙量少的江水进入通江湖泊如洞庭湖中,其萎缩速度将大大延缓。
然而,弊端也正是源自利好。长江河床加深后导致长江水位下降,“在(洞庭湖的长江湖口)松滋口和藕池口,冬天枯水时,(连接长江和洞庭湖的)河床底比江水水位还高,长江的水进不来。”聂芳蓉透露。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三峡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