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北热南冷”港股汇率亏损“一场虚惊”,资本“转换器”前景可期

开通首日,由于汇率结算和免税政策等多重原因,沪港通呈现意料之中的“北热南冷”态势。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丁子荃

2014年11月17日,香港交易所举行沪港通开通仪式。 (CFP/图)

开通首日,由于汇率结算和免税政策等多重原因,沪港通呈现意料之中的“北热南冷”态势。

2014年11月17日上午9点30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90名媒体记者以及近500位各方嘉宾,在港交所交易大厅内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与港交所主席周松岗共同敲响了“沪港通”的开市钟声。

在APEC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沪港通近期开通的肯定回复。周一,为此期待多时的两地股市,以高开之势迎来了沪港通的首笔成交:北向购买上海A股的沪股通首笔交易为伊利股份,而内地投资者购买的首只港股通股票则是长江实业。

就在沪港通开通的前一天,作为沪港通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的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写在1117号列车启程前的心里话”的文章,文中写到他对沪港通开通首日的期盼:“沪港通首日首周甚至首月的上座率完全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我们最关注的指标是沪港通列车的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

尽管如此,这列新开出的“资本列车”中,第一天的“旅客”流向依然引来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就在当天下午14点前,沪股通每日130亿元的交易额度便已全部用完;而港股通的额度仅使用了13.3亿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