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央文化区 这不是一个工程,这是一件作品

◆ 武汉中央文化区的目标是世界一流,“我们决定在这土地上做一个能超越历史的,能留给后人的东西。”

“你要去哪个万达?”

“中央文化区。”

没错。在武汉的第五个项目,王健林亲拟的名字听起来野心勃勃,连“万达”的前缀也省略了。

500亿——迄今为止万达在国内投资最大的项目,定位是“世界文化新品牌”。2009年1月,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建议万达承接“六湖连通”改造项目,王健林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形容这是“因缘际会”。

王健林曾亲自不下十次到武汉中央文化区,审方案,看工地。2011年9月,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他表示,万达广场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开一个火一个,没太大挑战。“我们决定在这土地上做一个能超越历史的,能留给后人的东西。”

武汉汉街万达广场外景,这里的每个建筑细节都有艺术的追求。(万达供图)

“之所以搞文化产业,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转型升级的需要。”在王健林看来,文化、旅游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和土地,而是创意、科技和人才。

按照万达集团的计划,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几个重要项目要在今年年底全部竣工,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将揭开面纱。

“这明明是在搞科研”

夜幕中的楚河汉街一片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夜幕下的楚河汉街,感受时空穿越。(万达供图)

2011年9月30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作为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项目,楚河汉街正式开业。从设计到施工、招商,历时短短8个月。

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其玮介绍,楚河汉街之名,是借“楚河汉界”之音而来。楚河汉界,是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来源于楚汉战争。湖北省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整条汉街由多个牌楼隔开,五个小型广场分别以屈原、昭君、知音、太极、药圣命名,广场一角竖立着雕像和铭牌。

汉街上的建筑风格,却是集民国风与欧式风格为一体。朱其玮解释,一是拱形桥等古代建筑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二是由于武汉在近代史上曾作为租界,遗留下很多欧式建筑,三是,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武昌打响了第一枪。

汉街的开业正赶上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在全国同期的景点中,超过200万人的客流仅次于北京的长城和故宫。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能量。原本对朱其玮而言,这个项目是块烫手的山芋。“当时很多人劝我,这个项目做成了,是成功,做不成,就跌了。”

在汉街徘徊,游客很容易有“穿越感”。

汉街万达广场外壁的多媒体幕墙,在夜间格外引人注目。这面多媒体幕墙在2014年第31届IALD(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颁奖典礼暨美国照明展上,荣获卓越奖——最高奖。此前中国仅有昆明长水机场、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和北京“水立方”3个项目获得过IALD的优秀奖。

整个建筑表皮由43222个金属球体组成一道多媒体幕墙,不停地变化着图案。

“本来想一个一个安上去,但太复杂,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后来就先贴在矩阵排版,每个矩阵9个球,加快了工期。”武汉万达设计部经理黄华介绍。

武汉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规划组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殷少华感叹:“这不仅仅是在搞建筑,明明是在搞科研啊。”

世界级的中国传统秀

在汉街,随处可见“距离汉秀开幕还有××天”的电子屏,向人们示意即将到来的“汉秀”。

“汉秀”是中央文化区的重头戏。顾名思义,“汉秀”的“汉”即为汉族、楚汉以及武汉之意,在表演安排上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来自美国的导演富兰克·德贡带领的团队在剧场里已经排练多时。水秀、舞台秀“无缝融合”。

“汉秀”剧场专门只为这出大戏而建。

万达请来了全球建筑大师、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总监马克·菲舍尔操刀设计。他借鉴中国传统的“红灯笼”为“汉秀”的立面创意概念,令立面效果、夜景效果与幕墙结构体系形成了有机的结合。

8根总重量800吨的轮辐,18165个红色铝合金碟片组成的幕墙,2132根不锈钢拉索组成的骨架,以及大红灯笼这个中国元素的引入,使这座剧场在城市的夜景中分外耀眼。

剧场可容纳最多2000名观众。走进剧场,高空悬挂的旋转LED机械屏幕,可移动变形的剧场座椅,隐藏的大型水池舞台,高达9米的高空喷水设备,彰显着这里的科技内涵。

“室内温度要保持在干爽的23度左右,水池舞台水温要保持在人体运动适合的30.6度,每天要测量水池PH值等指标。”“汉秀”后勤保障负责人之一孙总如数家珍。

一万吨容量的大型水池舞台,每天要维持7米的能见度和人体运动所需的温度,需要上百人协力工作,稍有差错就会导致水体浑浊而影响演出。仅水体保持一项,剧场每天的成本支出就要上万元。

凌晨1点的“汉秀”剧场,仍有数十位员工正在通宵调试维护演出设备。一位员工因为没有预先到达指定位置而受到领导批评,这名员工满头大汗,快速而熟练地完成了自己的操作。

“白天汉秀演出排练,我们只能晚上调整和维护设备,外国专家要求每个工作流程段为十分钟,晚了就要进入下一步骤,所以必须准时准点。”孙总说。

“‘汉秀’演出后勤保障由三百多名员工协同完成,如果出现失误,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因此到汉秀以来,我除了睡觉,几乎没有一刻休息,剪指甲都没时间,全都要用手撕。”孙总虽然面带疲惫,但仍旧一丝不苟地检查工作。

24小时不停歇

看着“汉秀”宣传片,虽然都数不清多少遍了,徐荣仍流露出欣赏的眼神。

徐荣是武汉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文化项目设计部经理,他至今仍不敢相信,自己竟把“汉秀”剧场造出来了。

“2012年7月到现在两年多,家里老婆怀孕,现在孩子1岁半了,几乎没有管过。承接这样一个项目压力很大,但到现在做出来,很自豪。”徐荣说。

将和“汉秀”一起在201412月20日亮相的,还有万达电影乐园。它不是电影院——而是高科技电影娱乐形式。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接到这样的项目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我抓住了。”在武汉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文化项目开发设计部经理李家玺眼里,电影乐园不只是一个工程项目,而是一个作品。

东起“汉秀”剧场,西至电影乐园,加上沿河的复古风情街,中央文化区——这张武汉城的文化新名片马上要印制完成了。

在汉街万达广场、万达电影乐园、“汉秀”剧场,醒目的位置处处张贴着万达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每一项工作都细化到分钟,甚至连员工的站姿、走路姿势都有图示标准,以保证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部分工作计划和规定都有中英文两个版本,来自中外的万达员工正在争分夺秒地“赶制”。

凌晨2点多,笔者离开时,还依稀能够闻到汉街弥漫着的清洁剂的味道,周围建筑工地里灯火通明,不时传来钢铁触碰的声音。

此时的汉街,一别白日的热闹景象。二十多位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地清理汉街街道,地面上有还未沥干的清洁泡沫。一位汉街的清洁人员介绍:“我们晚上十一点开始清理汉街,打磨清理一次要六小时。”

外人看来,楚河汉街仅仅是一条商业步行街,但在万达人看来,这里却是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整体,每天24小时不停运行,这比一千年前的《清明上河图》更加有活力。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