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致读者:只做精品

我们坚信,精品化是优秀报纸的共同特征,也是所有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所以,我们在创刊三十周年这样的特殊年份,精心策划了这次全面改版,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一次深度思考、对时间的一次精心丈量。

责任编辑:曹辛 苏永通

报纸会消亡吗?

这一问,对习惯提问的报人最残忍。

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已折磨报人数十年,而且越来越真成了个大问题。尤其是当下,全球报业都在疑虑中徘徊、踯躅中探索,一时间,看不尽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在这个报纸前途暧昧的年代,蓦然回首,《南方周末》已一纸风行三十年。

何谓“风行”?最好的回答是发行量。自1984年创刊起,《南方周末》就一直是国内同类报纸的领跑者,连续九年被评为中国邮政畅销报刊。2014年9月,又再次入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7)


回复

2014-11-25

那是过去,有她的个性,现在成了宣传工具。

建安风骨28

2014-10-11

中国最有深度,也最有思想、最有文采的好报纸!

回复

2014-11-25

我订了十几年,今年就不订了,因为她变成了小三儿了

2014-10-11

估摸着,明年南周的发行量能有今年的一半,已经不错了。

回复

2014-11-25

啥精品,在划定的小圈圈里,还能做出精品?

回复

2014-11-18

内容大概不足以前的2/3,大餐变成快餐了,广告竟然也占几个版面。读者还有什么希望呢。南周的读者都是有些文化素养的人,南周报业从业者也是文化人,这样对待读者,文人的良知和操守还剩多少呢?

回复

2014-11-18

南方周末读着没以前那么过瘾、那么有嚼头了,这很令人失望。

回复

2014-11-05

南方周末改版,钱越要越多3元变五元,报纸越变越小,68厘米变59厘米。说是篇篇精品,做到极致。吹吧,我已打开,没看几眼,就发现几处荒唐谬误:《南方周末记者直击战火下的乌克兰》:先说“1000万格里夫纳,约合人民币470多元”,后面又说:“美元与格里夫纳的汇率1:13.4……”,是乌克兰的货币发神经了,还是记者,或是编辑发神经了。还有两处,你们自己找吧,我不费这劲了。 2014-11-05 13:40:22 举报 回复 caixp3721 没有反应。我是南方周末有将近20年的老读者,但我眼看着你们的骨头变得越来越软,心疼。你们是一点都扛不住打击,太没出息了。 2014-11-05 22:53:01 举报

回复

2014-10-17

  若想借这方高峰论坛说点什么?像我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读者或作者,只能说(写)一些填鸭式的命题作文。虽有满腹议论,也只能除头切尾删减为300字内”的“读者来信”。若是多说了几句,超过了数十个字,就将收到一条类似“警告”式的提示或呵斥“超过三百字的文字,我们绝不再刊登。”即便是按要求写出来投过去,也常常“九死一生”。   然而,有些版面的有些作者(或专家、权威、嘉宾)洋洋洒洒数千上万言,并无新意,更不震撼!读完之后使人一头雾水,不得要领。   还有编辑老师,惜墨(字)如金,有读者数年向这个版面投稿,却从不理睬,更别说回复,让人望而生畏!   实乃“店大欺客”,其做派无非“唯名(人)是从”的论资排辈。误认为“大人大(能)量”、“名人皆名言”、“专家(专权)撰稿”,其实这一切均未摆脱“潜规则”之定律。好一个“从这里,读懂中国”,近年来确实让我,从这里,读懂了中国…… 此信之言,就当我爱之弥深,怨之弥切!

回复

2014-10-17

                《也说“从这里,读懂中国”》   开打邮箱第一封信就是《南方周末》来的,当看到最后这句“……并多给予意见建议,谢谢!”。   我还确实真有些意见,只是不敢提。因为,我怕他们也会像某些报刊杂志那样,只是在给你的来信时,顺便附带一句约定俗成的这句“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于是竹筒倒豆子般列出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几条,可是却碰到了“好龙的叶公”。因为,他们所说的宝贵意见是“褒贵”意见,而非“宝贵”。所以,当你的意见提上去之后,使他们很没面子,于是患了“潜规则”的大忌,从此甭说“欢迎”,连你的面他们都不想见……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心想,既然人家诚心请你提意见,那就权且再信一回。又倒一回豆子: 原来《南方周末》报有一个“众议”版,像我这样的群“众”时不时还能在那版上,“议”上几回。可是,自从改为“自由谈”之后,我这个读者或作者,就完全失了“自由”,一年到头只能听那几个人高“谈”。

回复

2014-10-17

就冲着它的“文化版”。 今天是周四,又能看到《南方周末》报了,上午要去北京朝阳惠新西街北口办事,那儿正好有一家邮亭,顺便到那邮亭买来。可是没想到,邮亭关门了。我赶紧给在北苑家园剪发的老婆打电话,看《南方周末》报到了没有?叫她剪完发回宿舍时顺便买一份《南方周末》报回去。 不一会儿,老婆给我打来电话说,报纸是来了,问我是不是5元钱一份?我说是3元钱一份。于是她问邮亭主人,主人说是从这上一期加价了。我心里嘀咕——这不是凭空加了70%了吗?正想着老婆又在电话里与我商量说,一份报这么贵,是不是不买了?我说再贵也买。就冲着它的“文化版”。

回复

2014-10-17

做精品是早该做的 看看人家报纸都办成电子版了 你《南方周末》还真井品(井底之蛙)

回复

2014-10-17

我也很鄙视南周不解释的涨价。是读者花钱养活了南周,但他们根本不跟读者解释,而且还不止一回。这样不尊重掏钱买报的读者行为,想必左方先生也难过吧。

南方瞭望者

2014-10-10

今天晚上才买到南周,说实话,很难过,南周又涨价了。当然不是因为涨价的因素而难过,而是因为这一次南周的诸多行为让我不解,希望南周能为我解惑。首先,众所周知的是纸媒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我们对南周及纸媒都应给予支持,但是南周在涨价之前并没有通知读者,让读者没有一个准备的时间,说真的,我刚刚拿到报纸才知道南周又涨价了,涨幅还很大,达到66.67%。二是南周对涨价没有做出解释,仅仅一个致读者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缺乏一个涨价的说明,记得在几千年,当时的《楚天都市报》的售价为0.5元,后来涨价为现今的一元,当时《楚天都市报》花了很大篇幅来说明涨价的原因。这一点应该是同为媒体人的南周值得学习和反思的。

回复

2014-10-17

南周涨价后,今后会少买或不买了。看电子版微信和客户端也一样。我是95年买南周,除了春节报停休息,买不到,其它时间百分百购买。但这次从3块涨到5块,虽然很霸气,但更多是蛮横。前一次从1块涨到3块更是生猛。我不反对任何商品涨价,包括南周。但任何一件商品也没有南周涨幅这么大这么凶。试问一下,如果猪肉从目前的15涨到45,会是什么社会反响?

回复

2014-10-17

做百姓喜欢的精品

南方瞭望者
回复

南方瞭望者

2014-10-16

恩,说的对。媒体的精神很重要。

2014-10-11

涨价不是错,错在今天的南周还是南周吗?不过,出于对付钱买报纸读者最起码的尊重,涨价打个招呼,应该是必需的。

回复

2014-10-16

改版就是变窄了,身价贵了。还是喜欢以前的。现在看着就别扭

回复

2014-10-13

自从南周事件后,报纸经过整肃,还是原来的报纸吗?南周的灵魂还在吗?

回复

2014-10-13

真的感觉好遗憾。南方周末不至于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吧?瘦身,还涨这么多。 订了十几年了,我决定明年不订了

2014-10-11

从创刊到现在,一直是南周的忠实读者,报纸每周必买。曾经,南周的每篇文章都细细阅读,一份报纸要看上大半天。后来,报纸变厚了,但阅读的时间却在慢慢缩短了,因为已经不是每篇文章都值得去花时间细读了。再后来,报纸买回来,值得读的文章不过寥寥几篇。买南周报纸,只是一种习惯的延续而不是必须。昨天,去买报纸,给了3元,说要5元了。对不起,我不买了。不是付不起这2元,是不值这个价了。

回复

2014-10-12

希望成真。

平成年代
回复

平成年代

2014-10-11

我希望能在这里读懂中国,而不是看懂多元世界。

回复

2014-10-11

估摸着,明年南周的发行量能有今年的一半,已经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