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成《纸牌屋》,还是拍成纪录片?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如何讲述邓小平

在官方的介绍中,该剧“全景式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媒体报道风传它将“首次展现1976年以来的高层政治斗争”,“华国锋、胡耀邦,据说还有赵紫阳等政治人物的罕见出场”。人们拿起放大镜,把历史细节一条条拿出来解剖对照,同时又希望从剧中找到像《纸牌屋》一类美剧的味道。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晓婷 实习生 何艾琳

邓小平的痰盂举世闻名。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邓小平坐下的几乎每一个座椅旁,都会放置一个白色的痰盂。 (剧组供图/图)

1976-1984,中国在那段时期的一切都在成为话题。人们拿起放大镜,把历史细节一条条拿出来解剖对照,同时又希望从剧中找到像《纸牌屋》一类美剧的味道。

对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而言,是尽量逼近真实为大,还是争取自由发挥空间,好看为先?这是个问题。

导演吴子牛在邓小平家中见到了那只低矮的白色搪瓷痰盂。邓小平曾说过,我这个人有三个缺点,抽烟、喝酒、吐痰。邓小平的“白色痰盂”十分有名。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李光耀政府特地为他准备了青花瓷的痰盂;1979年访美时,卡特政府特意订购一批黄铜痰盂,摆放在白宫的会客厅、走廊。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邓小平坐下的几乎每一个座椅旁,都会放置一个白色的痰盂。写到出访新加坡,还表现了李光耀送痰盂的细节。

马少骅一口痰也没敢往痰盂里吐。他是剧中邓小平的扮演者。展现领导人的缺点是不受鼓励的,其他人感觉小平还是精神一些为好。马少骅觉得有些遗憾。“我大胆说,如果我们拍邓小平,条件允许,放得更开的话,会更精彩。人不是完人,金不是赤金,有一些小小的瑕疵,并不会影响他的伟大,相反,会更增加他的光辉和可爱。”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甚至在2014年8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前,主旋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它的讨论远远溢出了电视剧本身。这部剧筹拍7年,2013年4月,剧本才由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同年8月,它过了最后一道关——中央办公厅,这部剧正式立项。最初的剧名叫《邓小平》,在最后一刻改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在官方的介绍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式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吸引眼球的首先是它的尺度,媒体报道风传它将“首次展现1976年以来的高层政治斗争”、“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华国锋、胡耀邦,据说还有赵紫阳等政治人物的罕见出场”。西方媒体还试图从这部电视剧中读出现任中国政府的风向标。“习近平政府正在将反腐败描述为邓小平留给中国的一项遗产,以此来提高中国当前这场反腐运动的合法性。”《好莱坞报道》这样写道。

化装师王希钟2003年曾为电影《邓小平》做特型,导演要求他把剧中邓小平化得“外形很老”,意图产生一种对比:邓小平越来越苍老,像老奶奶、老妈妈,但共和国越来越年轻。到了电视剧“邓小平”,领导则不希望把邓小平处理得太苍老。 (剧组供图/图)

安度晚年还是再干二十年

电视剧第一集,毛泽东逝世第27天,粉碎“四人帮”前夜,镜头拉向北京宽街家中的邓小平。他和夫人卓琳从地震棚端来一盆兑好的温水,给瘫痪在床的儿子邓朴方擦身体。

原剧本中,这场戏本是放在第三、四场,但吴子牛坚持把它放在第一场。把邓小平置于一个普通父亲的位置,“就是为了一点——控诉。邓朴方身上被文化大革命残害的烙印是永远无法被擦洗掉的。如果你的亲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甚至被迫害致死,也许就不会觉得这是煽情了。”吴子牛说。

对于“文革”,1951年出生的吴子牛“有话要说”。&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2)


回复

2014-10-20

邓小平和撒切尔的身高, 上网一查便知。 唉!

回复

2014-10-19

光是返城知青(虽然都是北京知青)就像随时能给邓汇报,就不真实,当年没到这个地步吧

回复

2014-09-25

后几集陷入了高大全的套路,带着镣铐跳舞毕竟还是欠了一点。

回复

2014-09-15

这部剧对执政党来说 殊为不易!殊为不易!

回复

2014-09-14

有些遗憾 有突破的历史剧还没看到过

回复

2014-09-08

相比卢奇,马少骅外型逊色不少,即使有化妆界泰斗帮衬。外型跟不上,与观众的共鸣就难以产生。对于特型演员,有时不是怎么学习和琢磨的问题,而是天生的条件达不到。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9-07

人靠原则性活着?

2014-09-07

富是相对的,严格的说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俗话而已并无原则性缺乏原则性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9-07

唯恐天下不乱!都像埃及和乌克兰,恐怕在你看来是好极了?

2014-09-04

老实说,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评价(或者说赞扬)像邓这样的人物的,尤其是令人肉麻的赞美,常常没有任何说服力,甚至教人反感。 邓当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帮助中共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甚至于为中共的统治找到了一定但可疑的合法性,在这个方面他是成功,我并不否认。但是夸他“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就很难讲得通了,这温饱问题显然由老百姓自己解决的嘛,靠的是老百姓的辛勤劳动,而不是政府的救济,反过来讲,则是喧宾夺主了。而且,我认为,没有批评,任何赞美都需要严加审视。 或许,要是邓不顺应潮流,中共可能也挺不过上个世纪末的全球的民主化浪潮,就目前来看,这不见得就一定是件坏事。

回复

2014-09-07

富是相对的,严格的说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俗话而已并无原则性缺乏原则性

回复

2014-09-06

党拍的戏大家不要较真,

回复

2014-09-06

篡改历史的人认为自己很聪明, 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历史罪人。 因为被掩盖的最终将揭去掩盖, 再厚的雪也经不起太阳的热蒸。

回复

2014-09-05

剧中都是说得原则性的话,不愧是总设计师

回复

2014-09-04

老实说,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评价(或者说赞扬)像邓这样的人物的,尤其是令人肉麻的赞美,常常没有任何说服力,甚至教人反感。 邓当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帮助中共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甚至于为中共的统治找到了一定但可疑的合法性,在这个方面他是成功,我并不否认。但是夸他“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就很难讲得通了,这温饱问题显然由老百姓自己解决的嘛,靠的是老百姓的辛勤劳动,而不是政府的救济,反过来讲,则是喧宾夺主了。而且,我认为,没有批评,任何赞美都需要严加审视。 或许,要是邓不顺应潮流,中共可能也挺不过上个世纪末的全球的民主化浪潮,就目前来看,这不见得就一定是件坏事。

2014-09-04

痰盂有什么问题,他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抽了一辈子烟,肯定是有痰的,再说电视上也没有出现他吐痰的镜头,这是为了还原真实。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是我们能够切身感受的,改革开放,解决了多少的人温饱问题,现在主要是奔小康。你们去问问60岁以上的老人,谁不承认是邓小平让中国富起来了。向邓小平致敬。

回复

2014-09-04

老年人吐痰有啥大惊小怪的,难道伟人就不吐痰?真实的,剧组真是怕吗?伟人就是伟人。假,中国人还见少了?电视剧就是要尽量按实际情况拍,才是贴近生活才是真实!

2014-09-04

痰盂有什么问题,他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抽了一辈子烟,肯定是有痰的,再说电视上也没有出现他吐痰的镜头,这是为了还原真实。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是我们能够切身感受的,改革开放,解决了多少的人温饱问题,现在主要是奔小康。你们去问问60岁以上的老人,谁不承认是邓小平让中国富起来了。向邓小平致敬。

回复

2014-09-04

是为了更正式一点吧,这样显得邓大人很大气

2014-09-04

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回复

2014-09-04

痰盂有什么问题,他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抽了一辈子烟,肯定是有痰的,再说电视上也没有出现他吐痰的镜头,这是为了还原真实。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是我们能够切身感受的,改革开放,解决了多少的人温饱问题,现在主要是奔小康。你们去问问60岁以上的老人,谁不承认是邓小平让中国富起来了。向邓小平致敬。

 鸣一鸣
回复

鸣一鸣

2014-09-04

那个时期的的邓小平确实起到了转折中作用,形与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作者把知青作为一条主要辅线来途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首先邓公复出是国人期盼,大势所趋,并不是少数知青推波波澜所致。其次个体户不是在知青中先出现的,在浙江及东南沿海一带的私人作坊,私人废品站,地下加工厂早已是春潮涌动了,一些敢天下先者甚至受到了牢狱之灾。

回复

2014-09-04

在会见外国女首相时抽烟、吐痰,真不是优点。

回复

2014-09-04

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2014-09-04

就南周配的第一个图与度娘提供当年图相比: 1、撒爷左腿压右腿同时邓爷右腿压左腿,要不两人都不压腿。不像电视里撒爷左腿压右腿,邓爷不理她; 2、度娘的图显示二位爷的沙发在摆放是有弧度的,不用太转身就能面对面谈,不像电视里是平行的,像猫头鹰一样转动头。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回复

2014-09-04

就南周配的第一个图与度娘提供当年图相比: 1、撒爷左腿压右腿同时邓爷右腿压左腿,要不两人都不压腿。不像电视里撒爷左腿压右腿,邓爷不理她; 2、度娘的图显示二位爷的沙发在摆放是有弧度的,不用太转身就能面对面谈,不像电视里是平行的,像猫头鹰一样转动头。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