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更像是一个耗尽耐心的故事十字路口的读经村

自2004年开始,约有3000家私塾、学堂涌现全国。梧桐山山脚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读经村”。梧桐山最辉煌的时候,学堂堂主们互相鼓励,“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十年后,这场体制外的实验走到了十字路口。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俞琴 孙然

从小读经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3 岁,他们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认字都有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自2004年开始,约有3000家私塾、学堂涌现全国,读经声响彻各地,民间教育实验盛况空前, 人们将对体制教育的不满投射其中,又将对传统文化的热忱附着其上,最后形成的,既有一种宗教性的热忱,也有一种使命感,但十年后,他们收获了什么?梧桐山读经村的今昔是个值得观察的标本。

开学四天后,崔小萌(化名)决定退学。她要离开的不是学校,而是一家私塾。崔小萌今年15岁,她在私塾中背诵四书五经。

2014年8月23日,一大早,她给父母打了电话,要求接她回去,

语气果断,但听着又有些失落:“我是来学国学,不是来背经的。”

梧桐山是深圳的最高峰,山脚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读经村”。在深圳这个以创新为标志的城市,教育的民间改革也最先发端。三四十家私塾,散落在火柴盒似的民房里。在巷陌间游走,冷不丁“某某学堂”、“某某书院”的匾额就出现在门首。而孩子们整齐的诵读声,也从窗户里跳了出来。

鼎盛时,近千名孩子放弃了体制内的学校教育,在梧桐山读经诵典。《论语》、《大学》、《中庸》、佛道老庄……学生们朗朗而读,喁喁而诵,在一遍遍的记诵中,将圣贤之言装进脑子。

自2004年第一间私塾开办,这场投注无数人心血的教育实验,已经持续十年。在京、沪、浙,乃至全国各地,私塾、学堂、读经联谊会等已超过3000所,影响了上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

如今,这场体制外的实验走到了十字路口。

耐心耗尽,动荡来了

“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今年,读经的孩子比以往少。”一位私塾老师迟疑着说,背后,是一幅至圣先师孔子的行教图。

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张中和喜欢南怀瑾描绘的读书画面——“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喊破好喉咙。”

培养这个时代的圣贤之人,才是张中和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十年来都没改变。”

梧桐山最辉煌的时候,一所所学堂像雨后的蘑菇般纷纷生长,堂主们互相鼓励,“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但今年,张中和的学生只有最多时的一半。

出现同样状况的私塾不在少数。

“原本期望的教学效果没有出现。”2009年,刘海峰在梧桐山开办了己谦学堂,“我们像古人一样付出了那么多,但没有效果。”

危机发轫于2013年。

这一年,梧桐山读经时间最长的孩子读经已近十年,许多则已读了两三年不等,按照规划,他们已经读完乃至背完了四书、五经。

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认字都有问题。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将整本《大学》、《诗经》、《易经》一口气吐出唇边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若想重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4)


132****7161
回复

132****7161

2021-01-03

你这样就是偏激的想法了。关键教育要让人符合在社会生存,和社会格格不入的,都可以放弃。

2014-10-17

国人的功利性,显现无遗。不是接触了经典教育,就搞到了灵丹妙药,谬矣。 那大众认可的教育出来的好学生,仍旧要去跳楼,自杀,杀人呢?

回复

2016-05-25

骗子!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

回复

2014-10-17

那当下这个时代呢?古代那些贪腐,跟当下的比起来,又如何呢?在规模上,在数量上。 :“父母在,不远行。”,在今天可能吗?怎么不可能?问题出在太教条了。还有“孝道”,你做为一个新时代,还是以那个时代的迂腐劲来理解,那却是行不通的。等你孤老那时候,或许才能真正理解。 想想当下那些空巢的寂寞老人的心理吧。 至于“妇道”,如果不懂,最好不要妄加评述。其实,英国的铁娘子首相倒是一个恪守妇道,尽享家庭之乐的人。 不要把妇道理解为压迫妇女的意思,那是古代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不可再去迂腐理解。妇道是针对女子特点与天地相应的得出来的。如果地要变成天,天要变成地,那人类还在否?广义来讲,大地就是恪守妇道。

2014-09-08

最关键的那几千年没有多少时候,是能解决官员贪腐问题的。

回复

2014-10-17

国人的功利性,显现无遗。不是接触了经典教育,就搞到了灵丹妙药,谬矣。 那大众认可的教育出来的好学生,仍旧要去跳楼,自杀,杀人呢?

回复

2014-10-17

我想问的:那么体制内教育出的学生,精神忧郁,杀人,自残等等,又做何解呢?

回复

2014-10-11

家庭父母不良,孩子不会好,送孩子上学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习性不良,本来读经有用,半途而废,所以还是问题少年;阴阴的孩子看到的人和事都是阴阴的;屁事不懂只知打架的人,却说学国学,不读经,屁上加屁;学堂老师功利心重,压迫孩子读经,而非制造环境而循序感染之,违犯快乐读经原则,刘海峰是大罪人;学堂还能让学生外出抽烟上网吧打架谈恋爱,一是学堂管理不对,一是孩子太大管不住,管不住还招生就是学堂贪心!孟丹梅老师坚持让孩子读经,至今孩子上了书院,读完书院一样可以做歌星的,而且是大学问的明星!孟老师现在还在做读经,有滋有味;六字大明咒,你念过吗?念了多少遍?多少人有效?这咒传了多少年?你知道吗?再看这件事的根源,是十几个家长看到孩子不太认字,背过的经都记不住了,所以反水,引发笨蛋效应。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粗枝大叶的学堂都会指导不到位,指字认字都不执行,否则,认字不是问题;背过的经记不住,为何不挑选十部最主要的经典月月温故而知新?这个是我个人观点,与大量原则不同之处。////////上述是本人对此事的细节的分析与观点,读经是收摄六根,焕发正能量的修行,关键是孩子乐在其中,父母亦随之学习改变,则13岁前,只读经、书法、音乐、基本劳作、礼仪即可。13岁之后,数理化什么都可以。

回复

2014-09-29

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这不就是说眼前的道理即是真理?孔子后所有的研究都不如他老人家更接近真理?那人类还进步什么?你上厕所为什么要用纸而不用草绳?孔子悟了天地之道是他本人告诉你的?圣人乃当世之圣人,怎么就变成千秋万载之神人了?

2014-09-05

“读经教育”就是“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教恰當的內容,以成就優質人才的工程。”,如果“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教恰當的內容,以成就優質人才的工程。”那其后“读经教育”亦有道理,两者实为其一。您如果关心教育,可看2001年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和2009年王财贵教授在梧桐山《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 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孔子是他了悟了天地之道,遵照人性,而化成于天下,让人性的驳杂归于纯净,让人象人一样的活着,这也是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原因。顺应天地之道,人才能能象人一样的活着,否则,就如孟子所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社会的腐败难维,现实的种种危机,制造这些人类危机的人哪一个不是教育的产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一个为子孙后代负责任、有良心的人都应该反思一下教育问题,否则,连一口新鲜的空气都不能给孩子的父母,更何谈别的! 至于爱因斯坦是否可以跟孔子相提并论,这个问题不用谈大家都知道。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回复

2014-09-25

每每有人对读经有异议,王老您就出来理论一番。耗费于闲言碎语,虽然您的言词多温良敦厚,实妇人之辩,睚眦必报。也许您精力过剩,时间充裕,天天泡在网络上,另有目的乎?恢复中华文化教育事业,是件严谨的事,尤其您老更应严谨求实,少说为佳。莫乱用大话套话,“讀之,能發天光,能啟智慧,能接五千年之歷史大流,能開四萬里之人間眼目,能令頑者廉懦者立,读经就有福气,不读经就没福气,百年震撼,百年后如何如何,儒家天下第一,建千年书院,培养中西会通大才”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浪漫诗人,小说家,可以随便用夸大之词。作为从事教育的学者应慎重。不怕慢就怕乱。正因为大陆许许多多人士和家长不了解经典,才会被不实之词误导,无论正面反面。想当年的闹革命,红卫兵,气功,营养品······无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人弘道,人也能毁道。读经,更应读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2014-09-05

呵呵,這代表讀經推廣已經引起社會關注了, 現在還不深入了解讀經理念,不讓孩子讀經的人,將來要後悔的是他們,不是我們. 世間事自是如此,借用佛教的辭語來講,此之謂因果,此之謂業障,其實就是一個認理不明,智慧不足. 所謂智慧,是超脫於現實,而深度地長遠地鑑別事物的能力. 人間的無明不是那麼容易識破的,百年之共業,不是那麼容易改善的, 吾人能做的只是盡吾本分,念茲在茲,永續不停地宣導讀經教育理念,守先待後而已. 成效如何,非所計也,孔子所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天下有萬分之一的人讀經,讀個一兩年,終身就受用不盡了,社會就祥和了,有十萬分之一的人努力讀經,爭取進書院,二三十年之後,世界的文化人才就足夠了. 讀經風氣不管開展到任何地步,吾人要做的,還是一面普及推廣,一面私塾推廣. 佛家有所謂業力強,則業力勝法力;法力強,則法力勝業力. 想到最後,世界的成敗無非就是這兩種力的拉鋸. 順業力走,已經碰壁了,若不回頭,將來還要碰得更嚴重,順法力走,將來是康莊大道水到渠成, 故法力終將勝業力,吾人所考慮的不是眼前,乃是數十年數百年之後的問題.奈時間未到,世人不悟何?呵呵.

回复

2014-09-21

孔子大约要跳起来的,圣贤是培养出来滴么?

回复

2014-09-19

问题是那个全部文化人都必须“读经”的时代,并不比今天的中国好。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属于这个文化赖以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在一个社会中,什么样的文化或者技能能得以流行。而“四书五经”所产生的时代,恰恰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当代的时代。举个简单里例子:“父母在,不远行。”,在今天可能吗?今天的确存在很多社会问题,但并非靠读经,靠重新宣扬“孝道”、“妇道”,或者是用“弟子规”、“千字文”来替代小学课本就能解决的。“因噎废食”,其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手机、平板、电脑,作为工具,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其实本质上和“玉扳指”、“鼻烟壶”、以及花鸟虫草没有区别。对了“俚言巷语”,其实就是古代的八卦。追求时尚也是古已有之,否则就不会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了。

2014-09-10

现代社会已经不读经很久了,可是我们依旧抵挡不住那些包裹着糖衣的“坚船利炮”,看看我们的年轻人,说起日韩明星头头是道,却连自己的历史都搞不清楚,何尝不是另一种更深的悲哀呢?当年用鸦片才能办到的事情,现在的电子产品就可以轻易做到了,这个全民手机、平板不离手,抬头聊八卦,低头玩手机的国家,还有多少希望?其他国家在寻找自己的文化,我们呢?还要继续摒弃和鄙夷吗?

回复

2014-09-19

王财贵老人家说这个是不实的报道,大量读经20年,一个成功的例子都没有,还不敢承担自己的理论有问题,可悲,可恨!

回复

2014-09-17

从一个有害的地方,移动到另一个有害的地方。

回复

2014-09-17

如果你的家庭的真实生活不和经典冲突,孩子能够自主学习,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你的家庭的生活与经典是冲突的,学习经典就成为口是心非……

2014-09-10

最好的“私塾”,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学堂,真正教育的根在父母身上,父母完全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运用累积法实施经典教育,我们家就是这样做的,和孩子一起成长,每天半小时,积小成高大,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诵读完了近7部经典,有《易经》、《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等,在每天半小时的陪伴中,不仅加强了亲子关系,更营造了家庭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经典就在生活,就在家庭。所以,不需要外求。

回复

2014-09-17

传统教育必须解释这个问题。

2014-09-08

五四运动前的两千年,中国人读的都是经,遗憾的是所谓的那些圣贤也没能挡住人家的坚船利炮。这一百年对有些人而言仿佛是一场梦。悲哀啊!

回复

2014-09-17

人的成长是自住性探索,不是靠谁将东西装进自己的脑袋!

回复

2014-09-17

这些做法足以让先人气的骂人。

回复

2014-09-17

教育家是生活,脱离了生活,没有教育。

回复

2014-09-11

画个大饼充充饥,傻不拉叽的家长全上当,哈哈~~。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才是硬道理。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私塾。家长们该醒醒了,孩子是谁的?孩子是谁的?孩子是谁的?孩子毁了,你还有什么?慎始慎终啊。

回复

2014-09-11

读经本身没问题,但不能代替学校教育,特别是离开家庭的寄宿制教育。读经也就象学外语,可以接受一些现在白话文不具有的文化,仅此而已。

回复

2014-09-11

不敢私藏,不敢惑心——仅分享,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