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议就不叫北大了”北大校方首次回应“燕京学堂”争议
有人曾用“面目模糊”形容此次“燕京学堂”事件中的北大校方。南方周末记者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105房间见到了燕京学院办公室主任姜国华、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这是北京大学校方首次、也是迄今惟一一次直接面对媒体,回应“燕京学堂”引起的争议。
责任编辑:刘小磊 袁蕾 李晓婷 实习生 孙玉彤
有人曾用“面目模糊”形容此次“燕京学堂”事件中的北大校方。
2014年7月12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105房间见到了燕京学院办公室主任姜国华、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他们各自拿着一叠打印出来的材料。“为了你这个采访,我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研究相关文件与材料。”蒋朗朗说。
这是北京大学校方首次、也是迄今惟一一次直接面对媒体,回应“燕京学堂”引起的争议。
“全校教授大会的确没开过,也不可能开”
南方周末:建立“燕京学堂”的初衷是什么?内部经过了哪些论证?
姜国华:我觉得这不是仓促的决定。“燕京学堂”是2013年初开始筹办的,我们肯定是经历过正式的调研。校领导以及“燕京学堂”参与者,比如说蔡洪滨、王博(注:均为燕京学堂副院长),中间都组织过一些座谈会。刘伟副校长2013年牵头成立论证小组,后来又有了第19次党政联席会,在该次会议上成立了“燕京学堂”建设领导小组。这两次会议我都没有参与。我个人是2013年12月,领导小组成立后,才被学校任命做“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的,也就是说任命我的时候,“燕京学堂”已经启动很久了。中间的座谈会,不见得每次都有记录。
蒋朗朗:2013年初学校就开始筹备、酝酿“燕京学堂”。酝酿过程中,学校陆续搜集了各方意见提出方案。在第19次党政联席会之后成立了“燕京学堂筹备建设办公室”,发了红头文件,这是全校师生都看得到的。
王恩哥校长上任后,每周四下午,都有个例行的教授茶叙——约一个或者约几个主任、教授一起喝茶,跟他们沟通学校方方面面的事,其中有一项就是“燕京学堂”。王恩哥校长还和一些著名教授,比如说文科的资深教授沟通过。
王校长和主任级别的基本都沟通过。他自己不也说过了,“个人前后以我的名义召集十数次(会议),小的七八人,大的上百人”。
南方周末:但不少北大教授在2014年5月5日校方正式通稿发布后,仍然不知道“燕京学堂”这件事。
蒋朗朗:举个例子。当年中文系办双学位项目,最初也是中文系的行政办公会决定的。首先在行政办公会这个范围酝酿,然后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提出方案,行政办公会讨论多次。当然内部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在最初决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