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

林毅夫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大举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该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结合起来,并在政策建议上给出了“增长识别与协调”六大步骤。就这一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南方周末记者近期与林毅夫进行了一次对话。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刺激经济,还是不刺激?在增速放缓之时,中国经济重新站在了这个难题面前。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难题,而是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一直面对的问题。

从二战后迄今,能够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再变成高收入的只有两个经济体,韩国和中国台湾。下一步,中国能不能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摆在高层和智囊层前面的重大课题。林毅夫教授的“有为政府”论是其中的一种声音,但也一直在争议之中。

尽管其“超越凯恩斯主义”学说在国内遭遇诸多质疑,但林毅夫仍然在温和地坚持。 (CFP/图)

成功的国家一定是既有有效的市场,又有有为的政府。有为的政府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我现在的努力就是要让政府明白什么样的干预是对的,什么样的干预是错误的。到目前为止,成功的国家的产业政策都是“蒙”对的,但它们背后有共通的道理。

你们认为美国的干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中国的干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经济学家的使命是认识世界,然后改造世界。”

2014年4月初,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20周年大会上,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多年以来,林致力于回答经济学的“卢卡斯之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秘密和机制到底是什么?”

为此,在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前后几年中,他先后写出了《繁荣的求索》、《新结构经济学》和《从西潮到东风》等数本著作。在书中,他引用卢卡斯教授的一句话感叹道:“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他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任何问题了。”

简而言之,林毅夫的答案是,经济增长是一个结构——包括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不断变迁的过程,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体的要素禀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促进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林毅夫称之为“新结构经济学”(New Structural Economics),并以此对现时复杂的国际经济动态变局进行新的学术概括和对策思考。

基于这一理论,他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韵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8)


回复

2016-03-08

政治家?还是什么家?

回复

2014-06-27

比较认同你的观点 对于政府寻求私利的地方有一个问题,“之和大于寻租成本”这个问题,很难的确定,寻租的成本到底有多大,并不是一个数字就可以解决的,其背后的隐性成本,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很难用人民币去衡量的,正如你说的,并不必然产生低效率,但你也没有否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一个我们都不想面对的现实是,现如今的干预的确很多出现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市场的出现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这本身也只是西方学者的观点,当然我也认同,政府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本身也没有问题,但是市场与政府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府在于为人民服务,并非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如果是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不就成了政府寻租到自己头上了,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去换取经济利益,政府和企业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并没有哪种制度是完美的,但是这并没有阻挡着林毅夫们追求更加卓越的脚步,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知道市场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是否政治学本科毕业生也知道政府不能解决政府政策失灵呢? 至于记者,还是很好的 如有不同意见,望指出

2014-06-24

南周的记者很业余,也没有职业精神。至少应该读读采访对象的著作,对其学术思想有些最基本的了解再去采访。我怀疑这个记者连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没有。就是经济学的本科生,也知道市场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他还当做一个执着的问题天真的发问。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只是一种制度设计,并非完美。

回复

2014-06-27

不是少数民族吧,应该是少数派或者少数者吧

回复

2014-06-27

不好意思啊,第一句少了一个 与 字 政府避免寻租行为与需要知道产业类型的成败与否的内在逻辑是何?

2014-06-27

。。。。 请问,政府避免寻租行为需要知道产业类型的成败与否的内在逻辑是何? 再问,就算政府避免寻租的手段是知道产业类型的成败,但是知道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出错,又有什么理由来决定市场必须去发展该型产业? 政府在市场中的地位很重要,但并不应该是依靠政治权力来限制,真正有为的政府是依靠政治权力市场的有效性做维护,真正有为的政府应该是掌舵者而非划船者。 林,很优秀,记者,我感觉也不错,尤其那个对错误的指出很必要,林的优秀的原因之一就应该在于包容记者的异议。 如有哪里出错,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回复

2014-06-27

。。。。 请问,政府避免寻租行为需要知道产业类型的成败与否的内在逻辑是何? 再问,就算政府避免寻租的手段是知道产业类型的成败,但是知道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出错,又有什么理由来决定市场必须去发展该型产业? 政府在市场中的地位很重要,但并不应该是依靠政治权力来限制,真正有为的政府是依靠政治权力市场的有效性做维护,真正有为的政府应该是掌舵者而非划船者。 林,很优秀,记者,我感觉也不错,尤其那个对错误的指出很必要,林的优秀的原因之一就应该在于包容记者的异议。 如有哪里出错,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2014-05-11

提问者不以全局考虑问题,只抓住问题不放,但不提出解决之道,可以说林毅夫在分析经济制度与政策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见识甩提问者500万条街。但提问者具备一个很强的能力,用片段与断章取义式的材料加主观逻辑去推测问题,而非以严密的经济学框架去分析问题。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回复

2014-06-24

谈一些个人观点。中国文化自古有政府自洁的潜意识。政府不洁成为最大的道德评审,并进而成为经济评价的标准。这未必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主体,和私人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寻求“私利”会产生交易成本,但并不必然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在解决外部性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加上降低外部性节省的交易成本,之和大于寻租成本,对于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有利的。实际上,企业的存在,就是对市场自由交换机制的补充,企业内部执行的是威权和计划生产,企业之外才是市场交换。林毅夫的学术观点,和杨小凯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对不完善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借鉴和反思,有真知灼见。

回复

2014-06-24

南周的记者很业余,也没有职业精神。至少应该读读采访对象的著作,对其学术思想有些最基本的了解再去采访。我怀疑这个记者连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没有。就是经济学的本科生,也知道市场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他还当做一个执着的问题天真的发问。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只是一种制度设计,并非完美。

回复

2014-06-05

很显然,这是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中庸的经济学家。与郎咸平不一样的是,郎骂的多,并且是亲西方的;而林是建议的多,亲华的。不过说得挺有道理的,反对的说辞倒是听苍白无力的!

zjhui86
回复

zjhui86

2014-05-12

他是我最为关注的中国经济学家。

回复

2014-05-12

越南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想偷走中国的海洋资源,首先问问中国的导弹答不答应。

2014-05-12

weibo.com/u/5139396347

回复

2014-05-12

中国人爱和平,但是中国人民决不允许越南强盗侵略中国的领海主权,无耻霸占中国的岛礁。

2014-05-12

该评论已删除

回复

2014-05-12

weibo.com/u/5139396347

回复

2014-05-11

不错

回复

2014-05-11

提问者不以全局考虑问题,只抓住问题不放,但不提出解决之道,可以说林毅夫在分析经济制度与政策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见识甩提问者500万条街。但提问者具备一个很强的能力,用片段与断章取义式的材料加主观逻辑去推测问题,而非以严密的经济学框架去分析问题。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philory
回复

philory

2014-05-11

正解。不过这显然与南方周末的基调有分歧,所以这篇对话稿让人难以不闻出火药味啊!

2014-05-10

政府该做的要让他做,但是同时要监督

回复

2014-05-11

人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长短一样、粗细一样,分工有所不同,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操作(左撇子除外)但左右手协同很好。中国也有“两只手”,简单化的叫做“市长之手”和“市场之手”。“市长之手”又粗又长,“市场之手”又细又短。这样一个畸形的“双手”如何协调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你就让央企与民企去“扳手腕”看谁能赢?不能说林先生的这套办法不对,实施这套办法有许多“充分必要条件”,涉及许多深层次的核心问题,而有些问题目前是不能触碰的敏感问题。解决那些问题远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困难。短期能见效的“印钞票、卖土地、扩出口、稳就业”与其它刺激政策还将继续下去。君不见某些地方房价下降地方政府比开发商还要着急,要求开发商不降价。因为在中国的房地产这根利益链条中,政府处在关键环节,是最大的获利者。

回复

2014-05-10

政府该做的要让他做,但是同时要监督

回复

2014-05-10

额,虽然不懂经济政策,但我坚信需要监督和约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