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鲸的报复美国埃塞克斯号捕鲸船海难纪实

1820年11月20日,一艘美国捕鲸船被一头愤怒的巨大抹香鲸撞沉。船上20名船员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漂流。三个月后,生还的船员共8人,在死去的12个人中间,有7位被同伴吃掉。

责任编辑:刘小磊

作业中的捕鲸船。 (南方周末资料图)

埃塞克斯号海难与漂流事件,是人类在绝境中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虽然有“人吃人”这样的惨剧发生,但细察这一过程,不能不说这一船人的确并非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航海技术的海员队伍。在远离文明的大洋深处,手里拿着枪的波拉德船长并没有与自己的表弟联手干掉小艇上的另外两个人,而是大家抽签,在生与死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漂流八九十天,能够有人生还,绝非偶然。

1820年11月20日,在南太平洋远离陆地的大洋深处,一艘美国捕鲸船被一头愤怒的巨大抹香鲸撞沉。船上20名船员,分乘三只捕鲸小艇,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漂流,他们忍受着极度的饥饿焦渴,和令人疯狂的绝望,日渐衰弱,不断有人死去。三个月后,最终遇救的人,竟然是靠着吞食死难同伴的尸骨活下来的。

这是19世纪最著名的海难之一,时至今日,这段由生还者记述的海难经历,依然令人震撼。

昔日的捕鲸大国

今天在美国,只要说起捕杀鲸鱼,无人不义愤填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百多年前,美国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捕鲸大国。

18世纪的北美,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对照明用油、机械润滑油的需求越来越大,欧洲也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当时没有石油生产,鲸油成了抢手货。富有弹性的鲸须(Baleen)被当成塑料使用,社会上流行的妇女束腰紧身胸衣用鲸须来做,需求量很大。捕鲸业成了利润丰厚的产业,大西洋沿岸麻省的楠塔基特岛,由于接近渔场,地理位置优越,成了捕鲸重镇,富得流油,是美国最富有的城镇之一。

到19世纪初年,捕鲸船经过长期的改进,可以直接在船上炼鲸油,成为海上加工厂,船也越做越结实,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这些船能走得很远,每一次航行时间平均为二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随着船的远航,许多以前人迹未至的海域也有了航海图,航海设备也越来越精良了。美国的捕鲸船遍及全世界,航行在最遥远的海域。

作家梅尔维尔受到这次海难的启迪,写作了小说《白鲸》。这是小说的插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埃塞克斯号捕鲸船

楠塔基特岛是美国捕鲸业的大本营。岛上有七十多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条旧船,很小,只有87英尺长,排水量238吨,但它一直很幸运,没出过什么大事。这次经过航行前的修整,装备了充足的供应,于1819年8月12日从楠塔基特岛出发,踏上计划为期两年半的航程。船长是28岁的波拉德,大副蔡斯22岁,二副是乔伊,船员中有标枪手、舵工,最小的是14岁的尼科森,一个充满好奇心和自豪感的男孩,他第一次出航,是个小勤杂工,全船原有21人,后来有一名船员在半途中不辞而别,去向不明。

出发三天之后,8月15日,埃塞克斯号遇到强风暴,船在排山倒海般的惊涛骇浪中震颤颠簸,吊在船侧的用于捕鲸的两只小艇被狂风巨浪卷走,船尾的小艇也被巨浪击裂,上桅帆受损,差一点就沉船。

暴风雨终于过去了,一看五只捕鲸艇中仅剩下两只能用的小艇,而捕鲸作业至少需要三只小艇,现在究竟是回头还是继续向前,发生了争议,船长波拉德最终采纳了大副和二副的意见,同意修修补补继续向前,他们还需要至少两只备用小艇,还好后来总算遇到一艘失事的捕鲸船,买下了一只尚可修复使用的捕鲸艇。

海上生涯

1820年1月,埃塞克斯号冲破重重困难,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航行了五个月只捕到一头鲸,船员心情沉郁,沿着智利的海岸线北上,渐渐进入温暖的南太平洋海域,开始依然一无所获,直到到达秘鲁的海岸线后,才陆续碰到鲸群,经过两个月的捕杀,他们炼出了450桶油,大约捕到11头鲸,平均每五天干掉一头鲸,所有的人都累得七窍生烟。

追捕的目标是抹香鲸,它的鲸脂质量最好,能提炼出非常干净明亮的灯油,其方方的大脑袋里储存着极好的鲸脑油,利润很高。

捕鲸是非常危险的行业,在碰到鲸群时,他们把三只捕鲸艇放下海,尽快地悄悄划向鲸群,靠近时,标枪手高举铮亮的标枪向着巨大的鲸鱼狠狠投去,一定要稳、准、狠,经常要投枪十几次,标枪后面挂着捕鲸索,中枪的鲸鱼拖着带绳索的标枪拼命向前冲,小船被拖着在海上狂奔,鲸鱼庞大的身体翻腾挣扎,随时有可能掀翻小船,海浪喧腾,泡沫飞扬,小船在巨浪中上下颠簸,直到血染碧海,鲸鱼惨死在自己的血泊中。这一追捕过程一般为几十分钟到若干小时。

从捕鲸艇划到大船的距离一般为五海里,小艇把沉重的鲸鱼拖回大船后,用三天的时间将鲸油剥离,他们切割下5英尺宽的长条鲸肉,然后把6英寸厚的很硬的鲸脂从肉上切割下来。吊在船侧的沉甸甸的鲸肉一晃动,整个船都跟着剧烈地摇晃,他们把鲸脑切下来放在甲板上,挖出一个洞,一两个人钻进去把鲸脑油取出。接下去是用切成块的鲸肉油渣做燃料,将鲸脂熬成油,浓烟滚滚,满船腥臭,到处是血,是油,船员们在烟熏火燎之中连日轮班工作,一个个都快累散了架。直到把油装进桶里,把甲板冲洗干净,等待着他们的是下一轮的惊险追捕。

1820年5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1)


回复

2014-08-15

有没有 拍成电影 叫什么我想看

回复

2014-05-15

谢谢关注,我是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段文参考了大量文献,但并不是学术文章,所以没有一一标注参考文献。另外,《白鲸》这部小说出版于19世纪,我们采用的图片是1902年版本里的,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已过了版权保护期。插图家,I.W.TABER,已于1912年过世了.

2014-05-06

生活中残酷的一面。 我有另外一个问题:本文为“纪实”文体,但读起来像翻译的东西。在网上查,发现有一本书名为《鲸鱼的报复》的书,2002年出版,作者为 Nathaniel Philbrick。我大概在Amazon图书网上读了几页,发现本文的内容与那本书的内容非常“相似”。从本文的内容看,作者段牧云大概不会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此篇“纪实”。至少,本文作者应该注明本文资料的来源。要是写小说,另作别论。另外,本文插图下面对图释中提到“作家梅尔维尔受到这次海难道启迪,写作了小说《白鲸》。这是小说的插图”。《南方周末》使用他人书中的插图,取得作者同意了吗? 都2014年了,对这类问题不应该糊涂了。

回复

2014-05-11

这群人有这样的素质,跟国家基本规则制度和法律有没有关系呢?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4-05-11

这叫狂妄?人类的发展跟自然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生命的意义并不只在于生命本身,如果人类存在的意义只有生命本身的意义,那只是行尸走肉而已!说得极端一点,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其实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部抗拒和防止被自然吞噬的历史!除非你能证明出自然中存在着美德、存在着善良、存在着进步、存在着妥协、合作与文明、存在着自由与光明!

2014-05-04

真是狂妄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4-05-11

我倒是觉得要死一起死有点存天理灭人欲的感觉!活下去是人类最根本的欲望,通过抽签决定谁活下去正是高度智慧和高度文明的表现!至于抽签决定谁下手,令我想起了姜文的《鬼子来了》!本来觉得抽到死签的人自杀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想过之后觉得还是应该由抽签决定,并且抽到死签的人也应该参与,因为杀人和自杀都是不可接受的,且正如不想被杀一样,不想杀人的心情也是同样强烈的,所以被杀的人也必须参与抽签!而更好的办法是先抽执行者再抽献身者!至于说一起死,只是逃避现实而已,逃避欲望就不能达至文明!

2014-05-06

其实最后一段很有必要,倘若人不贪且肯仁慈对待自然,鲸鱼又何必报复人类?再说抽签的事,我也很难赞同这是人类进步,活人都吃了这与禽兽何异?我会赞同要死就一起死,这才人道

panrenzaishu
回复

panrenzaishu

2014-05-08

同意你的观点,每个人不是独立的活着,背后关乎于国家和民族等一系列的大概念。碰到这种危急的关头,人还是要往大利益着想。或许这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理由吧

gancuimian

2014-05-04

个人倒是觉得在这种环境下,牺牲个人拯救集体就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如果所有人都只考虑自己,那么可想而知的结果就是对食物的哄抢,或者互相杀戮,最终恐怕集体灭亡而非有计划地尽量保全。但这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一种可怕的进化真的很难说。

回复

2014-05-07

强身健体,以备不时。

回复

2014-05-06

其实最后一段很有必要,倘若人不贪且肯仁慈对待自然,鲸鱼又何必报复人类?再说抽签的事,我也很难赞同这是人类进步,活人都吃了这与禽兽何异?我会赞同要死就一起死,这才人道

shenchenghit

2014-05-03

同意,主旋律的赶脚。。

回复

2014-05-06

2014-05-06

生活中残酷的一面。 我有另外一个问题:本文为“纪实”文体,但读起来像翻译的东西。在网上查,发现有一本书名为《鲸鱼的报复》的书,2002年出版,作者为 Nathaniel Philbrick。我大概在Amazon图书网上读了几页,发现本文的内容与那本书的内容非常“相似”。从本文的内容看,作者段牧云大概不会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此篇“纪实”。至少,本文作者应该注明本文资料的来源。要是写小说,另作别论。另外,本文插图下面对图释中提到“作家梅尔维尔受到这次海难道启迪,写作了小说《白鲸》。这是小说的插图”。《南方周末》使用他人书中的插图,取得作者同意了吗? 都2014年了,对这类问题不应该糊涂了。

回复

2014-05-06

2014-05-06

生活中残酷的一面。 我有另外一个问题:本文为“纪实”文体,但读起来像翻译的东西。在网上查,发现有一本书名为《鲸鱼的报复》的书,2002年出版,作者为 Nathaniel Philbrick。我大概在Amazon图书网上读了几页,发现本文的内容与那本书的内容非常“相似”。从本文的内容看,作者段牧云大概不会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此篇“纪实”。至少,本文作者应该注明本文资料的来源。要是写小说,另作别论。另外,本文插图下面对图释中提到“作家梅尔维尔受到这次海难道启迪,写作了小说《白鲸》。这是小说的插图”。《南方周末》使用他人书中的插图,取得作者同意了吗? 都2014年了,对这类问题不应该糊涂了。

回复

2014-05-06

无以言表。

回复

2014-05-06

生活中残酷的一面。 我有另外一个问题:本文为“纪实”文体,但读起来像翻译的东西。在网上查,发现有一本书名为《鲸鱼的报复》的书,2002年出版,作者为 Nathaniel Philbrick。我大概在Amazon图书网上读了几页,发现本文的内容与那本书的内容非常“相似”。从本文的内容看,作者段牧云大概不会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此篇“纪实”。至少,本文作者应该注明本文资料的来源。要是写小说,另作别论。另外,本文插图下面对图释中提到“作家梅尔维尔受到这次海难道启迪,写作了小说《白鲸》。这是小说的插图”。《南方周末》使用他人书中的插图,取得作者同意了吗? 都2014年了,对这类问题不应该糊涂了。

回复

2014-05-05

回复

2014-05-05

读完令人嘘唏,强烈的求生本能,造就了生命的奇迹。然而这样的奇迹,真该值得称颂吗?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无何止的杀戮,也许就没有抹香鲸的报复;没有抹香鲸的报复,也许海难就不会发生,所谓这样的生命奇迹,人吃人的惨剧,也许也就不会发生了。人类虽然很聪明,但事实上往往很愚昧,还是多些敬畏之心吧,在大自然面前,在其他生命面前,我们永远是缈小的存在。

jimeier
回复

jimeier

2014-05-04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

gancuimian
回复

gancuimian

2014-05-04

个人倒是觉得在这种环境下,牺牲个人拯救集体就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如果所有人都只考虑自己,那么可想而知的结果就是对食物的哄抢,或者互相杀戮,最终恐怕集体灭亡而非有计划地尽量保全。但这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一种可怕的进化真的很难说。

panrenzaishu

2014-05-03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或许跟这个历史事实有一定联系,只是电影把很多残忍的细节虚幻化了。人性的恶与善或许就是没有界限的,只是为了求生,就会自私吧。

回复

2014-05-04

那條魚,那些人,都是傳奇

回复

2014-05-04

欲哭無淚⋯

回复

2014-05-04

真是狂妄

ljgc0322

2014-05-03

最后一句败笔啊!整篇文章都说人定胜天,结果后面来一句煞笔!没有人定胜天这个信念就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现代文明,也就没有人类的解放和进步!矫枉过正将断送人类文明!

回复

2014-05-04

最后一段突换主旨 真是浑身难受